护理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护理理论 > 儿科护理 > 正文

脊髓灰质炎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5~14天(3~35天)。典型病例可分为以下四期。

  1.前驱期常有发热、头痛、咽痛、流涕及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或纳差、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1~4日热退症状消失(顿挫型)。

  2.瘫痪前期前驱期热退1~6天,体温再次上升(呈本病典型的双峰热型),或由前驱期直接进入本期。本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但尚未出现瘫痪。可有高热、头痛、全身肌肉疼、感觉过敏及脑膜刺激征阳性。因颈背肌强直,迫使患儿坐起时呈三角架征(两臂后伸直以支撑身体),吻膝试验阳性(坐位时不能自如弯颈使下颌抵膝)。伴多汗、尿糖留等植物神经受累症状。如经3~5日恢复称无瘫痪型。

  3.瘫痪期多在起病后2~7日,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瘫痪,并逐渐加重,至体温正常后瘫痪停止进展。根据瘫痪表现可分为4型。

  (1)脊髓型:为分布不规则、本对称、弛缓性软瘫,腱反射消失,常见于四肢,尤以下肢为多,不伴感觉障碍。呼吸肌瘫痪出现气促、咳嗽无力、吸气时上腹内凹的反常现象。腹肌、肠肌瘫痪出现顽固性便秘,膀胱肌瘫痪出现尿储留或尿失禁。

  (2)脑干型:如7、9、10、12对颅神经受损,出现面瘫、吞咽困难、呛咳、咽部痰液积聚,易发生窒息。3、4、6对颅神经受损出现眼球活动障碍、眼睑下垂等。如呼吸及血管运动中枢受损,可因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而死亡。

  (3)脑型:表现与病毒性脑炎相似。

  (4)混合型:上述各型同时存在。

  4.恢复期瘫痪后1~2周肢体功能逐渐恢复,从肢体远端小肌群开始,继之近端大肌群、肌腱反射逐渐恢复。最初1~2月恢复较快,而后减慢。如1~2年仍不恢复则为后遗症,可导致肌肉萎缩及畸形,“使其不能站立行走或破行。

  病程中可并发支气管炎、肺炎、尿路感染等。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护士资格考试

2020年新课

15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