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护理理论 > 儿科护理 > 正文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以婴幼儿和青少年发病率最高,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疾病之一。

  (一)病因

  1.先天性储铁不足  早产儿、双胎、胎儿失血、孕母患缺铁性贫血可致胎儿储存铁减少。

  2.铁摄入不足  食物中铁供应不足是导致,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单纯牛乳、人乳、谷类等食物含铁量均低。未及时添加铁剂丰富食物喂养的婴儿和年长儿偏食常导致缺铁。

  3.生长发育快  婴儿期、青春期的儿童生长发育快,早产儿生长发育更快,其铁的需要量相对增多,易发生缺铁。

  4.丢失过多和(或)吸收减少  肠息肉、膈疝、钩虫病常因慢性小量肠出血,致铁丢失过多。慢性腹泻、反复感染可减少铁的吸收,增加铁消耗,影响铁利用。

  (二)发病机制

  1.对造血的影响  铁是构成血红蛋白必需的原料,铁缺乏时,血红素形成不足,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必然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非造血系统的影晌  缺铁可影响肌红蛋白的合成,可使某些酶(细胞色素C、过氧化酶、单胺氧化酶、腺苷脱氨酶等)的活性降低,这些酶与生物氧化、组织呼吸、神经介质的合成和分解有关。铁缺乏时,因酶活性下降,而导致一系列非血液学改变。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护士资格考试

2020年新课

15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