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是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症,缺铁性贫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贫血。据估计全球约有5亿~10亿人患铁缺乏症,不及半数为缺铁性贫血。据前上海医科大学各附属医院人群调查资料,上海地区铁缺乏症的患者率相当高。其中6个月~2岁的婴幼儿达33.8%~45.7%,育龄妇女为11.39%,妊娠3个月以上妇女为19.28%,10岁~17岁青少年为9.84%。可见,这一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人体怎么会缺铁呢?概括地讲:营养因素、慢性失血和铁丢失过多以及铁的吸收障碍等诱因均可导致缺铁性贫血发生。较广泛的危险因素调查表明主要和下列因素有关:婴幼儿的喂养不当,儿童和青少年的偏食和鼻出血,月经期妇女的月经量过多,多次妊娠,哺乳,营养不良,摄入蛋白质特别是动物蛋白质不够,反复献血以及某些病理因素如胃大部切除、慢性失血、慢性腹泻、萎缩性胃炎和钩虫感染
缺铁性贫血除有常见的皮肤苍白、疲劳、乏力之外,还可表现毛发干枯脱落,指(趾)甲缺乏光泽、变薄、脆而易折,甚至凹下呈勺状。偶见异食癖症,有嗜食泥土、煤球、石灰、生米等怪癖。缺铁的幼儿可伴近期和远期神经功能和心理行为障碍,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等。
许多人发现贫血症即不经医院详细检查而自服许多市售的种种补血药治疗,稍见好转又自行停药,实非明智之举。缺铁性贫血需要一定的化验指标方可确诊,同时可排除掉其他类型的贫血。一旦确诊至为重要的是追根求源,明确病因。把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找到了,根除病因的同时治疗贫血。有的贫血比较严重,比如Hb<60g/L,而又近期需要分娩或手术,这时需要包括输血在内的积极治疗,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有些贫血病人自服补血药,或者经医院取药服用一段时间,复查血象血红蛋白已恢复为正常水平,误以为病已治愈便不再治疗。殊不知不用很长时间又会复发。因为没有填满身体的库存铁,没有储备力如何经得起风雨,所以何时停药也必须经医师指导。实际上对于缺铁性贫血防重于治。应加强妇幼保健,预防早产,做好喂养指导,对婴幼儿及时添加辅食,较大儿童纠正偏食。对高危人群可进行预防性铁剂治疗。近年来有不少国家在高危人群的食品中加入了一定量药用铁,采用铁强化食品来防止缺铁的发生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