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相当于中医胃痞范围,发病率相当高。临床常见表现有脘腹胀满、疼痛、嗳气、或泛酸、或烧心、或嘈杂、或纳呆,大便或溏或硬,伴有口干、口苦、脉弦为多,舌质多红暗,苔厚或白或黄。
究其原因,不外饮食失节、劳倦过度、情志不调、病机为中虚、气火湿瘀。对该病的治疗中医中药占优势,疗效快、效果好。多年来笔者常用以下药物:苍术、白术、枳实、川朴、青皮、陈皮、木香、香附、黄芩、黄连、半夏、吴萸、大黄、砂仁等为基本方,随证化裁,常获良效。组方依据古方之半夏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平胃散、乌梅丸等,且以药对加强疗效。该方理气燥湿、辛开苦降,对恢复胃之和降有明显作用,看似平淡,但合病机。
临床每见一些难治性慢性胃炎,病机复杂,常为虚实夹杂,寒热互结,痰气相凝,根深蒂固,病程长、易反复。此皆是胃失和降,满而不实,实而不满之错位。治疗要有信心,坚持服药,细心辨证,合理用药,亦可治愈。
前人谓“胃为市”,是说胃主受纳,凡食物、水液及药物等,皆先由胃接受。因此凡饮食不节、五味不调、寒热不均、及一些药物副作用等,皆可直接影响于胃。《经》云:“饮食自信,肠胃乃伤”。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此之谓也。再者,胃在五行属土,肝属木,木能乘土。即情志因素可影响胃,造成胃的损伤。因此,注意饮食、情志的调摄,是预防胃炎、康复胃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