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内经》对于痹证的病因、发病机理、证候分类及其演变皆有论述,且设有专篇,如《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论,成为后世对本病证病因认识的理论依据。《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首创用“乌头汤”治疗“历节”(即痛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等,至今为临床所常用。《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记载了较多治疗痹证的方剂,如现今仍常用的独活寄生汤等。此外,尚有灸法,酒药按摩等,其护治经验甚为丰富。《丹溪心法》将痹证称“痛风”,并提出分上下肢选择用药,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清时期鉴于痹证病名的复杂,主张统一痹证的病名,且对其病机、辨证、护治等方面皆有完整的认识。
根据痹证的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大体上相当现代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等疾病。凡具有痹证表现者可参照本症辨证施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