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郁字有积、滞、蕴结等含义。以此命名为“郁证”者,其临床表现极为复杂,广而言之,泛指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引起的脏腑机能不和,从而导致多种病理产物的滞塞和郁结之证。本篇着重阐述由精神因素所引起,以气机郁滞为基本病变的一类郁证。
早在《内经》就有关于郁证病机和治则记载,一直为后世所推崇。《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提出了“脏躁”及“妇人咽中如有炙”等证,实质上是郁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所载述的治法方药沿用至今。《丹溪心法·六郁》开始将本病作为一个独立病证论述,首创“六郁”之说,即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等六种,其中以气郁为先,然后才有诸郁的形成。《景岳全书·郁证》指出郁证“因病而郁”和“因郁而病”的不同,使本病的概念更加明确。《临证指南医案·郁》认为:“郁证全去病者能移情易性”,较深刻地阐明了郁证患者在精神护治方面的重要意义。
本篇所要讨论的郁证,散见在古代医籍中的胸胁痛、肝郁、梅核气、脏躁、百合病、奔豚气等病证中。至于其它病因所致的郁滞诸证可与有关篇章联系理解,本篇不予赘述。现代医学中的神经官能症、忧郁症、焦虑反应、反应性精神病、癔病、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若出现郁证临床表现时,可参照本证辨证施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