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症本病以视网膜动脉炎、视网膜坏死及严重葡萄膜炎为其特征。约50%—70%的病例在起病1—2个月后发生多孔性视网膜脱离。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与病毒感染有关,现已确认的有水痘带状皰疹病毒或单纯皰疹病毒。 本病单眼发病多,双眼发病约占37%,任何年龄均可发生,男性稍多于女性。本病病程分三期:急性期、退行期、终末期。病程规律,不复发,病情有轻重,重者视网膜大片坏死,无数大小裂孔,视网膜形同破布或鱼网,最终眼球萎缩,约1/3的患者完全失明,预后极差。轻症者及时治疗预后尚好。
临床表现
1.早期眼红疼、畏光、视物模糊、眼前飞蚊。 2.轻者视力可正常或稍下降,重者进行性严重下降。 3.睫状充血,角膜KP,房水混浊,可有眼球触痛。 4.玻璃体混浊,晚期机化增殖。 5.眼底:视网膜周边部可见白色或黄白色浸润和水肿,伴有点状出血,晚期色素紊乱及灰白色萎缩源。可因玻璃体膜形成,视网膜坏死萎缩,形成多发性破孔,形似碎布片,最终视网膜全脱离。 6.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周边部视网膜血管闭塞,产生毛细血管无灌注区,视网膜白色病源呈现低荧光,晚期呈斑状荧光素渗漏或着色、片状高荧光。
诊断依据
1.起病急,常见于健康青年男性,8—89岁均见发病; 2.严重色素膜炎; 3.全视网膜动脉周围炎; 4.眼底周边大量渗出; 5.晚期发生视网膜多裂孔及视网膜脱离,形似碎布片。
治疗原则
1.治疗葡萄膜炎并同时抗病毒药物。 2.手术治疗:玻璃体切割和视网膜脱离环扎术。 3.镭射治疗:早期光凝病源后缘,防止视网膜脱离。 4.一般支持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