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护理理论 > 心理护理 > 正文

特殊病人的心理反应

  (一)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反应

  病人确诊为恶性肿瘤后,心理上是一次重大的打击,会惊恐万状,烦躁不安,情绪低落。外向性格者,表现极度焦躁。内向性格者,可默不作声,情绪极度消沉。既担心今后的工作、生活,给家人造成痛苦,又担心自己的生命即将终止,大限临头而悲伤不已。此时,医护人员应给予安慰,积极提示治疗方法,并做好家属工作,在病人面前控制情绪,以免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病人在放化疗期间,可有忍心、呕吐、头痛、脱发等表现,加重病人的痛苦,悲观情绪加重,护士应提前适当解释,配以必须的护理措施、药物治疗,指导病人合理的饮食等,减轻反应,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当病人病情恶化,死亡将来临时,需要得到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安慰。每个病人对死亡的表现各有所异,有的病人产生悲观。、失望、情感淡漠、焦虑、抑郁或应激状态;有的病人甚至拒绝一切治疗和护理,或企图自杀;还有的病人因知道自己的处境,反而较为平静。面对垂死的病人,护士应多照顾、看望,尽量使病人保持躯体上的舒适。

  (二)特殊检查时的心理反应

  特殊检查一方面指病人不大了解、不太熟悉的一些检查,另一方面指需要有特殊仪器设备和护理的检查。由于病人对检查陌生,往往产生紧张、焦虑,有时流露出恐惧表情,害怕有痛苦,有危险等等。医护人员应预先解释说明目的、注意事项、检查主要经过及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等,以解除顾虑,争取病人充分合作。操作时,应镇定、仔细、态度和蔼,即使看到异常结果也不必流露出惊慌情绪,以免使病人产生多疑和恐惧。对特殊部位的检查时,应设法转移病人的注意力,减轻病人难为情的程度,同时注意遮挡等,放松病人的紧张情绪。

  (三)手术病人的心理反应

  需要手术治疗的病人,术前往往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的心理反应。害伯疼痛,担心手术效果,伯出现意外,对主刀医生的要求高,关心医生的职称、年龄等;详细询问手术的具体方法,有无后遗症等。医护人员在术前、术中、术后都应耐心解释,用词恰当,加强术前训练。如胸部手术病人,应训练腹式呼吸,学会正确的排痰方法。术后限制活动,训练床上大小便等。

  手术之后,疼痛不适等情况还要持续一段,甚至相当一段时间。约1/3的病人反映疼痛极为严重,1/4认为疼痛较轻,可以忍受。如果术后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则考虑是否术后抑郁或心理退化所致。各种因素造成的术后忧郁心理会使伤口愈合减慢,疼痛时间延长。心理退化所造成的术后疼痛持续,是因为各种因素强化了“病人角色”。这需要医护人员通过正确的措施促使病人逐步摆脱这一角色。病人对手术后的不适及恢复情况很敏感,往往成为他们判断手术是否成功的主观标准。如果他们认为手术确实恢复不良、后果不好,则对心理的打击非常大。很多情况是病人对术后的一些正常躯体反应和感觉没有正确的认识,而认为手术做坏了,或某种功能受到了影响,从而导致心理障碍,使症状更难消失。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护士资格考试

2020年新课

15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