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护理理论 > 中医护理 > 正文

脏腑兼证:心肾不交与心肾阳虚

  凡同时出现两个以上脏腑病证的称为脏腑兼证。人体是一个整体,脏腑之间在生理上有着互相资生、制约的有机联系。病理上也同样,当某一脏或某一腑发生病变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影响另一脏或另一腑,从而导致病证。脏腑病证之间的相互传变,取决于两脏腑之间的关系。具有表里、生克、乘侮关系的脏腑容易发生传变,反之则较少。

  1)心肾不交证是因心肾既济失调所致的病证。多由外邪损伤肾阴,或久病伤阴,房事过度,阴液暗耗,不能上济于心,或思虑过度,情志郁而化火伤阴等引起。

  主要临床表现:心烦失寐,心悸不安,眩晕,耳呜,健忘,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腰膝酸软,遗精带下,舌红,脉细数。

  病机分析:本证以肾阴虚、心火旺为特征。在生理状态下,心火下达肾水,肾水上济心火,使肾水不寒,心火不亢,则水火互济,心肾相交。若肾水不足,心火失济,则心火偏亢,或心火独炽,下吸肾水,则肾阴暗耗,以致肾水亏于下,心火亢于上而心肾不交。心火偏亢,则心烦失寐,心悸不安,健忘;肾水不足,髓海空虚坝u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阴虚生内热,则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虚火内扰精室则遗精,带下。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心火亢盛证相辨别,心火亢盛证仅表现为心烦失寐等心火偏亢的症状,而无肾阴虚见症。本证既有心人偏亢的症状,又有肾阴虚的见症。

  辨证注意点:心火偏亢的临床表现,伴有肾阴虚的见症。

  2)心肾阳虚证是心肾两脏阳气虚衰,阴寒之邪内盛所致的病证。多由外感寒邪,或素体阳虚,久病体虚,劳倦内伤等引起。

  主要临床表现:心悸怔仲,神疲乏力,畏寒肢冷,或小便不利,面目肢体浮肿,唇甲淡暗或青紫,舌淡紫,苔白滑,脉沉细。

  病机分析:本证以阴寒内盛、功能减弱为特征。

  心主血脉神明,心阳虚,心失所养,则心悸怔忡,神疲乏力;肾阳虚,温煦作用减弱测畏寒肢冷;肾阳虚,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阳气虚,水气泛滥,则面目肢体浮肿;心肾阳虚,气血运行无力,血脉瘀阻,则唇甲淡暗或青紫,舌淡紫;苔白滑,脉沉细为阳虚阴寒内盛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单纯的心阳虚证与肾阳虚证辨别,单纯的心阳虚证与肾阳虚证有各自脏器的定位症状,一般无另一脏的临床表现。本证除有一般阳虚症状外,还有心肾阳虚的定位见症。

  辨证注意点:有心肾两脏的定位症状,又有阳虚阴寒内盛的临床表现。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护士资格考试

2020年新课

15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