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护理理论 > 儿科护理 > 正文

脑性瘫痪(脑瘫)

  脑性瘫痪亦称痉孪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疾病。其特征是非进行性的中枢运动功能障碍,主要影响随意肌的功能。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较复杂,归纳起来有产前、分娩及产后存在或出现的各种因素。

  1.先天性因素 在母体内,大脑和椎体束先天性发育不全。

  2.分娩因素 为大脑瘫痪最常见的原因。分娩时严重室息,产伤引起颅内出血或颅内损伤。

  3.后天性因素 这也是较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是外伤和疾病如脑炎、脑膜炎、脑外伤、大脑出血性疾病引起后遗症,表现为大脯瘫痪。

  (二)病理 脑部主要病变为不同程度的大脑皮层萎缩,脑回变狭,脑沟明显增宽,皮质下的白质疏松,甚至形成囊腔。镜下主要表现为神经细胞数减少并有退行性变,锥体呈弥散性改变。颅内出血可能由于静脉循环发生梗阻致使脑组织损害或缺氧,引起脑细胞变性或坏死。

  二、临床表现

  大脑瘫痪的临床表现可以是四肢瘫、偏瘫、单瘫等,也可常伴有各种动作异常如手足徐动、共济失调、精神异常、惊厥等。脑损害不一定局限于某部位,可有不同的症状组合如伴有神经和精神症状,语言、视力、听力和智力障碍或体格发育不良,癫痫发作等。

  (一)痉挛型 最常见,约占55%以上,以四肢瘫最常见。其特征是肌张力增强,上下肢挛缩,特别是内收肌群最为明显,呈下肢交叉畸形,剪式步态。

  (二)手足徐动型 约占25%。临床表现为不自主和无目的地手足徐动,自发动作婴儿期可不明显,只表现肌张力较低。儿童期显示出手足徐动和舞蹈样动作。这些症状熟睡时减轻或消失。

  (三)共济失调型 占5%左右。平衡失调,肌感觉丧失,体位感丧失,肌张力不全,步态蹒跚,两足分开,智力低下。患儿常伴有眼球震颤,语言断续。

  (四)强直型 占3%~5%。主要表现为全身肌张力增加,晕强直状,常有角弓反张严重时全身肌肉松弛,智力较差,预后较差。

  (五)混合型 占10%左右。常见于患有脑膜炎,脑炎等后遗症,临床表现可是上述二型或三型合并存在。智力低下。

  三、治疗原则

  治疗的目的是通过智山、语言、肢体功能训练,预防畸形发牛和矫形,使患者的姿态接近正常,改善智力,获得最大的功能。而大脑瘫痪痫的治疗需要细心持续地观察和反复检查,以便确立正确的治疗方案,早期治疗,意义重大。

  (一)非手术疗法

  1.训练 包括智力、语言和运动功能训练。智力训练对于痉挛型的患儿是完全可能的。为了使智力圳练坚持不懈,首先应帮助家长树立信心和耐心,密切配合,语言训练同时进行。

  运动功能影响肌肉的发育同时又影响大脑的发育,因此运动功能的训练也很重要护理人员应按照婴儿的运动发育规律对病儿进行训练。婴儿的运动发展规律为:1个月俯卧时尝试抬头;2个月能抬头;3个月能抬起上半身,翻身;4个月能用手支撑上半身取物;5个月能用手取玩具,扶物坐起;6个月可独立稍坐;7个月会爬,能独立坐;8个月能扶物站起,会拍手;9个月独站片刻,扶着双手可走;10~11个月行走数步;1独立行走,弯腰拾物,1.5岁会爬楼梯;2岁会跳,手的动作准确,能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己穿衣;3~5岁后动作更加细致。

  运动功能的训练要耐心反复地进行,因此应帮助家长树立信心,坚持训练。

  2.理疗 应用针灸强刺激,被动功能训练,温水浴,按摩等对大脑瘫痪病儿有一定的帮助。

  3.预防畸形 当发现婴儿有肌肉挛缩现象时应采取轻柔手法进行牵拉。较大患儿用外展支架置上肢于功能位,协助活动,小腿支架或矫形鞋使肢体维持功能位。

  4.药物辅助治疗 可选用镇痉剂,肌肉松弛剂和营养脑神经的药物如脑活素等。

  (二)手术疗法 手术前后需进行有效的功能训练,体育活动及理疗。

  手术目的是补充非手术疗法的不足或增进疗效,重建肢体功能。手术可分3类:肌腱手术包括肌腱切断术,延长术和矫形术等:神经切断术和骨关节手术。肌腱和神经手术适用于6岁以上非手术法有一定疗效,但未完全矫正畸形者,截骨术或关节术须待12岁以上才能进行。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护士资格考试

2020年新课

15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