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是下肢承重关节中骨性构造最复杂的关节,其关节面前宽后窄,与距骨的关节面2/3相对应,自胫骨下端内侧向下有内踝,其关节面与距骨内侧关节面相对应。腓骨下端即外踝,呈椎体形,其关节面似三角形,并轻度向内侧凸起,与距骨外侧关节面相符合。距骨是全身骨骼中唯一无肌肉起、止的骨。约1/3的面积被软骨遮盖。距骨可分头、颈、体三部分。距骨体为纯顶楔状,其上面为滑车与胫骨下端形成踝关节。踝关节囊较薄弱,且在其前部和后部因无韧带使其增强,故踝关节前部和后部更为薄弱。
踝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92%,以青壮年最多见。
根据受伤原理,结合病理解剖改变,踝部骨折可分为以下几种:
(1)外旋骨折(Ⅰ度单踝、Ⅱ度双踝、Ⅲ度三踝骨折):是发生在小腿不动、足部强力外旋或足部不动、小腿强力内转而造成的骨折。
(2)外展骨折(外翻)(Ⅰ、Ⅱ、Ⅲ度):是由于足强力外翻所致。
(3)内收骨折(内翻)(Ⅰ、Ⅱ、Ⅲ度):发生在足强力内翻。如由高处落下时足外缘先着地,或小腿内下方受暴力直接打击,或步行在不平的道路上时,足底内侧踏在凸处,使足突然内翻。
(4)纵向挤压(伴有踝关节半脱位):自高处跌下时以足跟着地,可发生多种骨折。而发生于胫骨下端的骨折,伴有胫骨下关节面粉碎性骨折。
(5)直接暴力骨折:发生在暴力作用的部位,多为粉碎性骨折,横断性骨折次之,以双踝骨折为多见。骨折片的移位可能不明显,但常合并皮肤穿破伤。
临床检查时必须掌握以下3点:
(1)仔细追问病人受伤历史;
(2)仔细检查局部情况,如疼痛、肿胀和皮下淤血斑;
(3)x线检查。
距骨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和壮年人,一般由高处落下时足先着地而所致。可分距骨后突骨折、距骨体骨折及距骨颈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