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具有复杂、精细、灵巧的功能。手在劳动中与外界接触频繁,易受损伤,必须加以保护。在处理手部损伤过程中,除了要遵守外科一般治疗原则外,首先应考虑到手部解剖生理特点和熟悉手部解剖结构,以便按不同性质的损伤作出合理的治疗计划,采取最有效的措施。
骨骼:腕骨8块(舟状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掌骨5块,指骨14块。
关节:桡腕关节为桡骨下端与近排三个腕骨构成的关节。腕掌关节为远排腕骨与掌骨所形成的关节。掌指关节为掌骨与近节指骨由关节囊与副韧带联系所构成的关节。指问关节为各指骨之间的关节。各指有近侧和远侧指间关节(除拇指外)、关节囊与关节韧带。各掌指关节均具有关节囊和两个侧副韧带,当掌指关节伸直时,韧带松弛,手指可作两侧摇摆活动。反之,掌指关节弯曲时,则韧带紧张,手指不能作两侧活动。
肌腱:外在肌,屈肌、浅层屈指浅肌,深层包括屈指深肌和屈拇长肌伸肌。3条仲腕肌,3条伸拇肌,6条伸指肌,各腱经过腕背韧带下的7个间隔所构成的6个腕背闻隙,然后再进入手背;内在肌,4条蚓状肌,7条骨间肌(掌三背四)。
血管:掌浅弓,由尺动脉主干的延续与桡动脉的掌浅支联合组成,掌浅弓的凸侧分出4支指掌侧总动脉,沿掌侧骨间隙下行;掌深弓,桡动脉由内收拇指肌横头与斜头间进入掌筋膜间隙,向尺侧横越手掌至第5掌骨基底与尺动脉深支相连形成掌深弓。拇和食指桡侧的动脉来自深弓,掌深弓主要分支为3个掌心动脉。对严重手外伤应仔细检查指动脉是否完整并加以保护,不应施行截指。
皮肤:手掌皮肤坚韧且缺乏弹性,表层为肥厚的角化上皮,其下为富有弹性的脂肪组织。背侧皮肤较薄,柔软松弛,且有弹性。握拳时皮肤紧张,伸直时松弛。倘使皮肤缺损。手背结疤,必严重影响手指屈曲活动。
桡神经:主要为运动神经,有支配伸肘、伸腕、伸拇及伸近侧指节的功能。正中神经是混合神经,对手部运动和感觉都很重要,其主要支配的肌肉有旋前圆肌,桡侧屈腕肌、掌长肌、屈指浅肌,食、中二指屈指深肌、屈拇长肌、旋前方肌。尺神经:亦为混合神经,在功能上仅次于正中神经,该神经主要供给的肌肉有尺侧屈腕肌、尺侧的二屈指深肌、小鱼际肌、尺侧二蚓状肌、全部骨间肌、内收拇指肌及屈拇短肌的内侧头。
因手部解剖的复杂性,处理手外伤时要了解详细的病历,受伤的原因、时间、污染情况,曾进行过何种治疗,同时要检查患手的感觉、运动、温度,以确定神经、肌腱、血管、骨与关节有无损伤,必要时摄x线片,确定有无骨折、脱位。任何伤口均可发生感染化脓,必须早期处理,争取伤口一期愈舍,否则可能发生不良后果。所以对暴露的神经、肌腱、血管、骨骼等组织必须缝合或植皮覆盖。手术操作不可粗暴,准确缝合神经、肌腱,在不影响肌腱和神经缝合的原则下,应将手腕、拇及其他四指固定于功能位。止血是处理手部损伤的重要一环,一定要仔细。另一方面需将患肢抬高,以免出血肿胀。凡能施行再造手术的损伤,必须尽量保留残指。尤其对拇指应尽量保留其长度,避免非功能位强直、屈曲性疤痕挛缩、骨折移位连接而影响手部功能,造成运动和感觉异常,以及缺血性挛缩等残疾后果。
腕关节脱位:固定期间应不断练习伸指握拳动作,3周后解除固定,立即开始做腕关节的屈伸活动,活动范围由小到大,循序渐进。
舟、月骨及腕掌关节脱位:在固定期间应经常练习握拳屈腕动作,固定3~4周后,解除固定,仍先练习屈腕功能和旋腕功能,1~2周后再练习伸腕功能。
掌指关节脱位:固定2~3周后解除固定,逐渐锻炼掌指关节伸屈功能,若无并发骨折,功能较易恢复。对伤势较重、功能恢复较慢者,应结合药物、理疗等治疗。
指间关节脱位:固定后即可练习患指的届伸功能,尽管其活动受到固定的限制,但其伸屈肌腱不会因固定而与周围组织粘连。3~4周后解除固定,即可练习患指关节的活动,如活动进度较慢、肿胀不消时,可配合药物、理疗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