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虽然尚不能治愈,但合适的管理手段(包括医师与患者/家属的合作关系)经常可以实现哮喘控制。其中对病人进行哮喘教育是最基本的一个环节。
哮喘教育必须成为医患之间所有互动关系中的组成部分。哮喘教育对所有年龄的哮喘病人都有作用。虽然儿童教育的重点是其父母/看护人,但可以对小至3岁的儿童进行简单哮喘管理技巧的教育。大多数教育内容都要个性化,并且分步骤进行。社会支持和心理支持可能也是维持病人积极行为改变所必需。
医患之间的良好沟通是提高病人后续治疗依从性的必要基础。促进沟通的关键因素是:
◆建立亲和力(友好,幽默,关心)
◆参与互动对话
◆鼓励和赞扬
◆同情,安慰,及时处理病人担心的所有问题
◆提供合适(个性化)的信息
◆树立共同目标
◆反馈和评价
对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以提高他们与病人的沟通技巧,可以明显提高与病人的沟通效果,包括增加病人满意度、增进健康、减少卫生保健资源使用。这些益处都可以在不增加就诊时间的情况下实现。教育内容还包括教育病人如何从就诊中获得更多益处。
接受过下列内容教育的病人可以显著提高治疗依从性和健康水平,即:如何以更清楚的方式向医生报告病情;如何获取医学信息;如何检查自己对医师所说内容的理解程度。
初诊时
在初诊时,必须给哮喘病人提供有关下列情况的信息:诊断;现有治疗类型;建议病人进行特殊治疗干预的理由;避免接触哮喘症状触发因素的方法。给病人演示各种吸入装置,鼓励病人参与决定哪种吸入装置最适合自己。最初选择吸入装置的标准包括:现有装置类型及费用,病人需要掌握的技术,医务人员及病人的喜好。必须给病人充分的机会来表达他们对哮喘及治疗的期望。坦率地告诉病人他们哪些愿望可以实现和不能实现以及可实现的程度,必须对特定治疗目标达成一致意见。在初诊时,除了口头提供有关哮喘及其治疗的信息外,还必须另外提供各种图书资料。鼓励病人及其家属记录在阅读这些资料时和就诊后想到的任何问题,在下次就诊时给病人一定时间讨论这些问题。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个人哮喘行动计划
个人哮喘行动计划有助于哮喘病人针对其哮喘控制水平的变化做出治疗调整,哮喘控制水平根据事先制定的书面治疗指导及其症状和(或)呼气峰流速进行确定。
如果干预措施包含以下所有方面,则干预效果最好,即:教育;自我监测;定期评价;使用书面自我管理行动计划进行以病人为中心的自我管理。这些措施可使病人因哮喘而就诊(住院、急诊、计划外门诊)的次数、误工天数和夜间觉醒的次数减少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据估计,20例病人实施自我管理项目可以预防1例住院,8例病人成功完成这一项目可以预防1例急诊。只有自我管理教育而没有书面计划的低强度干预措施不太有效。无论病人是根据其个人书面计划自我调整药物还是由医师调整药物,疗效都相似。因此,不能进行自我管理的病人仍然能够从结构化定期病情评估计划中获益。维持哮喘控制的哮喘计划内容举例见表1.
随访和评价
必须对病人进行定期随访。在随访时,与病人讨论病人提出的疑问,讨论有关哮喘的任何问题及其最初的治疗。也要定期检查吸入器的吸入技术,如果使用不当,应做出纠正。随访内容还包括:检查病人对用药计划的依从情况,给病人提供减少危险因素暴露的建议。还要定期检查日记记录的症状(如果许可,家中峰流速检查记录)。经过一段时间的初步训练后,根据病人哮喘控制水平决定家中峰流速检查和症状监测的频率。还要定期评价书面自我管理计划内容以及病人对其的理解程度。还要定期评价和反复提供教育材料,必要时增加新内容。
提高依从性
在成人和儿童患者中的研究都显示,大约50%长期治疗的病人至少部分时间不能按要求用药。不依从治疗可以定义为没有按照病人和医师一致同意的方案进行治疗。可以通过监测处方、清点药粒或药物分析来确定治疗依从性。
儿童的自我管理
哮喘儿童(在其父母/看护人的帮助下)也需要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疾病。对因哮喘而住院的儿童进行简单的教育干预(旨在教育自我管理技巧)显示,可显著降低再次住院率和并发症率。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实施哮喘自我管理教育计划可以改善病人的肺功能和自我控制的感觉,减少缺课次数、活动受限天数和急诊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