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验旨在诱导地鼠颊囊癌发生发展阶段,动态检测其血流特性,初步探讨血液流变特性的变化机制,为肿瘤的防治提供有关方面的实验依据。
一、材料和方法
1.实验动物及分组:叙利亚地鼠40只,6~8周龄,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实验用0.5%二甲基苯并蒽丙酮溶液,细胞电泳仪,压积管以及毛细管粘度测定系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动物处理:实验组共24只地鼠,分三组用二甲基苯并蒽涂布左侧颊囊诱癌,在第6、9、12周时各检测一组地鼠的血液流变性并处死。空白组不加处理至12周时进行相同内容的检测。丙酮组用单纯丙酮溶液涂布颊囊至12周时进行同实验组的检测和处理。
3.血液流变检测项目:测定每只地鼠血浆比粘度、全血比粘度、红细胞压积和电泳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聚集指数。
二、结果
1.病理诊断结果:丙酮组地鼠颊囊粘膜均无变化。实验1组6周时有3只颊囊粘膜表现为上皮单纯性增生,2只为轻度上皮异常增生,3只为重度上皮异常增生。实验2组9周时有2只表现为重度上皮异常增生,6只为原位癌。实验3组12周时8只地鼠中除1只表现为原位癌外,其余7只均为鳞状细胞癌。
2.血液流变检测结果:肿瘤生成后,地鼠全血及血浆比粘度升高,红细胞聚集力增强、电泳时间延长但压积不变,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多。
三、讨论
实验发现,地鼠颊囊癌生成后,除红细胞压积外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都发生了改变,这种变化随肿瘤的发展而更加明显,主要表现为血液粘度的升高和高粘滞血症。第6周颊囊出现癌前病变后,低切变率下的全血比粘度进行性上升,这和低切变率时血液为非牛顿流体有关。第9周颊囊出现肿瘤时,红细胞聚集指数上升、电泳时间延长,说明红细胞聚集力增强。而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增加和血浆比粘度的升高随肿瘤发展而加剧,更促使血液粘滞。12周时,高切变率下的全血比粘度开始升高,说明高切变率下血液呈牛顿流体。肿瘤早期,单位体积血液中悬浮体增加的数量不足以影响流体性状,故这时高切变率下全血比粘度无变化。到肿瘤后期,由于肿瘤组织分泌出大量大分子物质如纤维蛋白原等,覆盖于红细胞表面使其膜表面负电荷减少,细胞间排斥力降低,导致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聚集力增强,微循环障碍的出现,改变了血液流体性状,使高切变率下的血液比粘度明显升高。实验全过程中,红细胞压积不变,可认为肿瘤不导致红细胞数增加。本研究表明,肿瘤可以引起高粘滞血症,反之,高粘血症又会促进肿瘤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