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护理理论 > 肿瘤护理 > 正文

颅咽管瘤的临床特点

  本病又称牙釉质细胞瘤或成釉质细胞瘤、鞍上上皮样囊肿等。居颅内先天性肿瘤的首位,占颅内肿瘤的5.1%,占儿童脑瘤的13%~15.8%,为儿童目前最常见的肿瘤。原始口腔顶在脊索的前端向上突起称为Rathke氏袋,以后形成垂体腺部,即前叶。Rathke氏袋下方与口腔连接部分发育过程中逐渐变细,称为颅咽管或垂体管,以后逐渐消失。但在垂体形成后可有一些颅咽管残余上皮细胞存留,特别常存在于垂体漏斗部,由此处发生的肿瘤称为颅咽管瘤。肿瘤多位于鞍内,常内鞍上生长,进入第三脑室阻塞室间孔,也突入侧脑室前部。此肿瘤常为囊性或实体加囊腔,一般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但对脑垂体及丘脑下部常造成压迫性破坏,引起相应的症状,本病以儿童多见,其临床特点为:

  1.颅内压增高

  症状多见于肿瘤位于鞍上者,因肿瘤阻塞室间孔引起颅内压增高,发生头疼、呕吐及视神经乳头水肿等。

  2.脑垂体及丘脑下部损害

  症状主要为内分泌障碍,参阅前节垂体前叶受损,儿童表现身体发育停滞,出现性器官或其他器官发育障碍,基础代谢率降低,出现糖代谢障碍及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等。丘脑下部或垂体后叶受损可致多饮、多尿。

  3.视神经或视交叉受压

  症状可造成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和视力、视野的改变,因肿瘤的位置不同,对视神经或视交叉造成的损害亦不相同,两眼视力减退的程度亦常不同,视野的改变亦不规则,多数为双颞侧偏盲或象限盲,但亦可为同侧偏盲或单眼失明。

  4.间叶性肿瘤

  本病是原发于颅内间叶组织的肿瘤,常见的颅内间叶性肿瘤有血管网状细胞瘤及脑血管畸形两大类。

  1)脑血管畸形本病虽也可泛称为脑血管瘤,但与真正的肿瘤也有所不同。其名称与类型比较复杂,故有人提议将其简化为动静脉型和毛细血管型,此两型较为多见,尤其是动静脉血管瘤最为多见。其临床特点为畸形的血管破裂、出血或栓塞。患者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最为常见,其他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表现取决于病灶的部位与范围。

  2)血管网状细胞瘤本病幕上、幕下均可生长,但以小脑半球为多见,属良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2.3%. 临床特点为,本病多发生在20~40岁的成年人,少数病例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同一家族中可有多数人发病,脑血管网状细胞瘤的临床表现亦与其所生长的部位有关。肿瘤常位于小脑半球通常先产生颅内压增高症状,病程一般较短,很快出现头疼、呕吐及视神经乳头水肿等。随后才出现局限性定位体征,如眼球震颤及共济失调等小脑损害的体征。颅神经以面神经、外展神经最易受累,并可出现角膜反射减退及强迫头位。位于幕上的肿瘤病程较长,初发症状常不是颅内压增高,而是局限性定位体征,因其所在部位不同可产生偏瘫、失语、癫痫、视野缺损及感觉障碍等不同症状。无论肿瘤位于幕上或幕下,当瘤内发生内出血时,其体积突然膨胀,可使症状急剧恶变。部分病人常出现脑膜刺激征及脑脊液变黄,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增高。部分病例除颅内有血管网状细胞瘤外,同时在视网膜有血管瘤,在身体其他器官如肝、肾、胰腺等亦有血管瘤或囊肿者称为Lindau病。少数病人可能有红细胞增多症存在。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护士资格考试

2020年新课

15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