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评价下呼吸道感染的3种治疗方案所产生的药物经济学效果。方法运动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对3种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结果从有效率分析,青霉素+哌拉西林(L1组)的成本―效果比最小;从治愈率来分析,头孢噻肟钠组(L3组)与L1组的成本―效果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氧氟沙星+克林霉素组(L2组)的成本―效果比明显高于L1组和L3组(P<0.05)。结论L1组为最佳治疗方案,L3组虽然成本高,但治愈率也高,不良反应少,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关键词】下呼吸道感染;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
下呼吸道感染是呼吸内科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如何使选用的抗菌药物既安全、合理、有效,又最为经济,是当今治疗学上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用药物经济学方法分析2003年1月~2003年6月55例下呼吸道感染病例,比较分析了3种临床上最常用的经验治疗方案的成本和效果,以期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标准经临床确诊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并肺部感染或支气管肺炎2种疾病之一而住院的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上,在进行药物治疗前未使用其他抗菌药物治疗或短暂治疗无效者。
1.2 治疗方案(1)青霉素+哌拉西林组(L1):青霉素640万u+5%GS250ml,静滴,1次/d;派拉西林6.0g+0.9%NaCl250ml,静滴,1次/d;(2)氧氟沙星+克林霉素组(L2):0.2%氧氟沙星100ml,静滴,2次/d;克林霉素0.6g+0.9%NaCl250ml,静滴,2次/d;(3)头孢噻肟钠组(L3):头孢噻肟钠3.0g+0.9%NaCl250ml,静滴,2次/d。
1.3 病例基本情况3组病例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等方面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病例基本情况见表1。表1病例基本情况注:*括号外数字为例数,括号内数字为百分率
2.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
成本―效益分析的目的是寻找在达到某一治疗效果费用最低的治疗方案,但是最佳费用―效果方案并不意味着是费用最低的方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1 成本成本是指所关注的某一特定方案或药物治疗所消耗的资源的价格(用货币表示),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1]。总成本应包括选用药物的总费(C药)、及相关给药途径的材料费和手续费(C给)、住院床位费(C床)、与此疾病相关的检查费用(C检)、诊疗费(C诊)、护理费(C护)。
2.1.1 药品成本(C药)与治疗方案有关的药品成本。
L1=9×[(0.71×8+3.00)+(4.5×6)+2.7]=350.82(元)
L2=11.2×[(15+58.6)×2+(2.7×2)]=1706.88(元)
L3=10.8×[(17×6+2.7)×2]=2261.52(元)
2.1.2 给药费(C给)包括静脉滴注、静脉推注的材料费及注射费。
L1=9×[(1.2+1.3+0.8+1.2+0.1)×4]=165.6(元)
L2=11.2×[(1.2+1.3+0.8+1.2+0.1)×4]]=206.08(元)
L3=10.8×[(1.2+1.3+0.8+1.2+0.1)×2]=99.36(元)
2.1.3 检查费(C检)每例患者于治疗前、后必须各做1次胸片、痰涂片、痰培养+药敏检查,一般必须做E4A、BUN、ESR、血常规、尿常规、血气分析检查各1次,并且3次检查费用相同。
C检=25×2+40×2+8×2+21+3+10+15+10+50=255(元)
2.1.4 护理费和诊疗费护理费和诊疗费可以看作是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用C时表示,C时=C诊+C护
L1=9×(5.00+4.00)=81.00(元)
L2=11.2×(5.00+4.00)=100.8(元)
L3=10.8×(5.00+4.00)=97.2(元)
2.1.5 住院床位费(C床)
L1=14×8=112(元)
L2=15.5×8=124(元)
L3=16.1×8=128.8(元)
2.1.6 住院总成本C=C药+C给+C检+C时+C床
L1=350.82+165.6+255.00+81+112=964.42(元)
L2=1706.88+206.08+255+100.8+124=2392.76(元)
L3=2261.52+99.36+255+97.2+128.8=2841.88(元)
2.2 效果评价根据卫生部1993年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判定,分为治愈、显效、好转和无效4级。治愈:治疗后症状、体征、实验室及病原学检查4项指标均恢复正常;显效: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但4项指标中有1项指标未完全恢复正常;好转:治疗后病情好转,但不明显;无效:用药治疗72h以上病情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治愈+显效+好转+无效)×100%
3.结果和讨论
3.1 3种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方案的临床效果及费用见表2。表23种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及费用
3.2 成本―效果分析分别以临床总有效率和治愈率为系数,药品成本―效果比(1)以药品费用/总有效率表示,药品成本―效果比(2)以药品费用/治愈率表示。成本―效果比(1)为总费用/总有效率,成本―效果比(2)为总费用/治愈率。从表3可以看出,从有效率角度来考虑,L1组的成本―效果比较L2组及L3组明显小(P<0.05),L2组与L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从治愈率角度来考虑,L1组与L3组的成本―效果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两者与L2组相比具有明显优势(P<0.05);另外L3组的安全性好于L1组和L2组,但L3组方案对革兰球菌感染无效。对青霉素或其他β-内酰胺类过敏的患者而言,L2组方案仍为一有效方案。表3成本―效果分析结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药物经济学研究中所用的变量通常较难准确地测量出来,经济研究应用的数据具有确定性和潜在的偏倚[2],很多难以控制的因素对分析结果都有影响。敏感度分析能了解参与分析的数据如发生变动时对结论的影响。随着“医改”的实施,降低虚高的药价已成为趋势。故假设药品成本下降10%,同时C给、C时均上升10%,C检、C时不变,则L1组、L2组、L3组总住院成本分别下降2.1%、5.9%和7.3%,各组的成本―效果比与费用变动之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见表4。表43种治疗方案的敏感度分析
4.讨论
L1组、L2组和L3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4.55%、66.67%、72.22%,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是,治愈率分别为18.18%、26.60%、44.44%,L3组与L1组、L2组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3组成本之间差异也存在显著性(P<0.05)。对经验用药而言,L1组的成本―效果比最低,说明L1组为最佳治疗方案。L3组虽然成本高,其治愈率高,不良反应少,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针对以上情况,临床上应综合考虑药品价格和作用特点,总费用及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佳方案,合理使用国家卫生资源,真正做到安全、有效、经济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孔晓东。药物经济学:概念、方法和应用。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4,21(1):13。
2.宋秉鹏,丁玉峰。药物经济学概述。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6,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