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药现代化的科学内涵,目前有许多表述,各有倾向性。笔者认为,中医药现代化应该包括两部分内容:“研究中医”与“中医研究”。所谓“研究中医”,是指用现代化的手段研究、发展和阐述中医药,使之具有现代气息;所谓“中医研究”,就是用中医学的方法认识和归纳现代医学科研的成果,用中医学的语言阐述这些成果,最终,使这些成果包容于中医学的理论范畴之内,并用中医学的理论指导这些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研究中医是中医药现代化的方法,中医研究则是中医药现代化的目的。
中医学历来善于认识和归纳新方法、新疗效《神农本草经》记载中药365种,明朝《本草纲目》记载的中药数量已经达到1892种,这是中医历代医家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不断挖掘和发展中药资源的结果。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西药特别是化学药品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一种抗生素,既可以治疗湿热痢,又可以治疗虚寒痢,完全超越了辨证论治的范畴,中医学应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总结,进而提高到中医的理论角度进行深入认识呢?如何用中医的语言进行阐述呢?
许多中医医家提出了“辨病论治”、“病证结合”的观点和方法,以期加以解释。
辨病论治存在的问题“辨病论治”的提出,将诸多不能用中医辨证论治解释的治法归纳为治“病”的范畴,然而这种提法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病”是一个包括病因、病症、病理、发展规律和转归等的完整过程,辨病论治针对的是这个过程的哪一部分并不明确,一句“辨病论治”囊括了包括辨证论治在内的所有方法,这种提法本身就太笼统,欠准确性,无法从理论上就具体的问题进行探讨。其次,近期以来,中、西医对亚健康的研究如火如荼,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是,亚健康尚不属于“病”的范畴。那么辨病论治就不能包含亚健康的内容了,是否应该改为辨健康论治更妥当呢?所以,辨病论治的提法有待商榷。
从使君子杀虫作用看中医对病因的认识历代医家已经认识到使君子具有杀灭蛔虫的作用,无论蛔虫病的“证”如何变化,只要蛔虫被杀死了,“证”也就逐渐消失了。使君子杀虫针对的是“蛔虫”这一肉眼可见病因,抗生素杀菌针对的则是细菌或微生物这一肉眼不可见病因,其实质是相同的。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许多疾病的病因被揭示开来,这为中医学对病因进行归纳和总结,使病因学理论逐渐成熟和完善创造了条件,以弥补古代中医学由于认知的不足而留下的病因学缺憾。
所谓辨因论治,就是从现代医学所认识的疾病病因的角度,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直接针对病因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辨因论治与审因论治的区别传统中医学中有审因论治的理论,其探求病因方法有两种:一是详细询问发病的经过及其有关情况,推断其病因,如饮食、情志等。二是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进行综合分析,推求病因,如六淫等,叫做“辨证求因”或“审因论治”。因此“辨证求因”的“因”与实际感受的病因有时并不统一。另外,在中医理论中,辨证论治的过程本身包括“审因”的内容,即“审因论治”属于辨证论治的范畴。“辨因论治”所论之“因”主要是指现代医学中疾病的原始病因(如病茵、病毒等)及病理产物,故二者是有区别的。
“因”、“证”结合对中医药现代化可能产生的重要意义现代医学对疾病的研究可概括分为病因、病理、病症三个方面。辨因论治理论的建立,可以用病因来归纳现代医学科学对病因和病理学的研究成就,而中医成熟的辨证论治理论,基本上覆盖了西医“症”的内容。如中医对疼痛的“症”的治疗,很早就提出了“缓急止痛”的概念,其理论既包含在辨证论治之中,又与经典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及六经辨证有所区别。其他如“消食”、“安神”、“止泻”等,都有比较成熟的对“症”治疗方案。这样,通过辨因论治与辨证论治结合,来实现对现代医学科学研究的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
病因与病证是辨证统一,密不可分的。病因是因,病证是果,病证虽可万变,但不离病因之宗。因此,如果说辨证论治针对的是疾病的病证,百变百治,那么辨因论治,则是针对疾病的病因,一了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