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脑与神志疾病的辨证论治,中医书刊尚无专论,笔者不揣学识浅薄,理得一篇,以期对临床医疗与深入研究有所裨益与启示,供诸同道,冀请教正。
热伤营血神明受扰
此类证型包括温病热入营血所致的邪陷心包、热极生风和暑热伤营所致的中暑厥逆。前者可出现在各种严重的细菌或病毒感染所致的脑病,例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炎、百日咳脑病、休克型肺炎、急性肝坏死等。这些疾病,属于中医温病范畴,是温热病极期的表现。叶天士《外感温热篇》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叶氏的观点,溯源于《难经》。《难经·四十九难》说:“故知肺邪入心,为谵言妄语也。其病身热,洒洒恶寒,甚则喘咳,其脉浮大而涩。”身热恶寒,是温邪侵犯卫表之征;证见喘咳,是温邪犯肺所致;脉浮大而涩,系心主血脉的功能障碍;谵言妄语即所谓“邪陷心包”,是感染性发热所致脑病。叶氏的论点,似可理解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累及于心,逆传于脑。”对于感染性脑病的处理,大法是清营凉血和开窍止痉。常用方剂有清营汤(《温病条辨》)、羚羊钩藤汤(《通俗伤寒论》)、犀角地黄汤(《千金方》)、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紫雪丹(《局方》)和至宝丹(《阎氏小儿方论》)等。
关于中暑厥逆,《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炎火行,大暑至,……故民病少气,……甚则瞀闷懊,善暴死。”救治可行针灸和给服苏合香丸(《外台秘要》)、羚羊钩藤汤等。
痰浊蒙蔽清窍失聪
此类证型见于气火挟痰上壅清窍所发生的癫狂,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各类精神病和癫痫。具体可分为:
癫:言语错乱,歌哭无常,如醉如痴,秽洁不辨。因其发作比较斯文,故称文痴。相当于精神分裂症单纯型、紧张型(木僵期)、妄想型;慢性期精神病的心因性木僵、心因性忧郁,以及其他精神病的精神运动性抑制状态等。
狂:怒骂不避亲疏,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因其发病比较粗暴,故称武痴。相当于躁狂抑郁症的躁狂状态。各种精神病的精神运动性兴奋状态等。
痫:发作时猝然昏倒,手足抽搐,叫声如畜,口吐涎沫,醒后如常。相当于癫痫和癔病等。
癫狂合病:有癫狂混合表现,相当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紧张型(兴奋期)、混合型以及一些精神病表现为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状态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关于癫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是“痰火上泛,瘀塞其心与脑相连窍络,以致心脑不通,神明皆乱。”张氏创立荡痰汤,其中“重用赭石,借其重坠之力,摄引痰火下行,俾窍络之塞者皆通,则心与脑能相助为理,神明自复其旧也。”临床治疗痰火扰及神明所表现的脑病,除荡痰汤之外,常用方剂有导痰汤(《济生方》)、清心涤痰汤(《医宗金鉴》)、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铁落饮(《医学心悟》)、定痫丸(《医学心悟》)、滚痰丸(《王隐君方》)、竹沥达痰丸(《古今医鉴》)、癫狂梦醒汤(《医林改错》)等。
血脉瘀塞风中脑络
此类证型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心肌梗塞并发脑卒中等。发病与年龄、体质等因素有关。一是平素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内经》曾说:“年四十阴气自半。”李东垣说:“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多有此病,壮岁之时无有也。”丁甘仁也说:“年逾古稀,气阴早衰于未病之先。”二是肝气怫郁,忿怒化火,诚如《内经》所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李东垣也说:“忧思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三是恣食酒腻厚味,痰浊重滞,渐致动脉粥样硬化。《素问·通评虚实论》说:“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平常恣啖膏粱厚味而又缺乏体力锻炼的肥胖人,是这类疾病的易患体质。总之,“内伤积损败颓”(张景岳语)造成肝阳气火挟痰迫血,上壅于脑,栓塞脉管,血液溢越,脉络阻滞,卒发脑病。
临床见证有中风(中风经络、风中脏腑)和心脑卒中之分。
风中经络与脑血栓形成类同。其病势较缓,而且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生,通常不出现意识障碍,仅有肢体活动欠灵活、偏瘫、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症状。主要由于在动脉硬化基础上,脑动脉内膜发生病理改变,因而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加上血流动态失常、血液瘀滞,常导致脑血栓形成,出现偏瘫等神经系统症状。风中脏腑即为脑出血之类。其病势凶猛,常突然昏迷、呕吐、咯痰、二便失禁、瘫痪、发热等。主要由于血压骤然上升,硬化的脑动脉管壁不能耐受,因而破裂出血,压迫脑实质,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张仲景所说:“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根据临床所见,风中脏腑必然兼风中经络,而风中经络可以不兼风中脏腑。风中经络与风中脏腑有着程度上的差别。正如《内经》所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素问·调经论》)对此类病证,首先要鉴别是风中经络还是风中脏腑。中经络再进一步分别实证与虚证,可选择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三甲复脉汤(《温病条辨》)或人参养荣汤(《局方》)治疗。中脏腑分别闭证与脱证。闭证用至宝丹(《局方》)、羚羊角汤(《医醇?义》)或苏合香丸、导痰汤等;脱证用参附汤(《妇人良方》)、地黄饮子(《宣明论方》)、大小定风珠(《温病条辨》)等。在症状缓解的情况下,可以羚羊钩藤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地黄饮子、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等进行辨证论治。
关于心脑卒中时剧烈的胸骨后疼痛、休克等表现,《灵枢·厥病》有这样的记载:“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痛如以锥针刺其心,……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用苏合香丸、冠心苏合丸、四逆人参汤(《伤寒论》)、针灸和中西医结合紧急抢救心脑卒中,已经有大量的临床报道。
供血不足脑失濡养
此类证型见于思虑伤脾、气虚失血,心脑失于濡养渐至神经衰弱,也见于脑震荡恢复期。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纳差、腹胀、面色白光白或萎黄浮肿、倦怠、健忘、昏仆和月经不调等症状。治疗大法是补益心脾常用方剂有归脾汤(《济生方》)、妙香散(《局方》)、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人参养荣汤(《局方》)、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情志怫抑郁结伤神
此类证型见于神经官能症。临床治疗重点在于舒肝解郁。常用方有逍遥散(《局方》)、加味逍遥散(《薛氏医案》)、柴胡疏肝汤(《景岳全书》)、旋覆代赭汤(《伤寒论》)、七气汤(《三因方》)、四磨饮和五磨饮(《济生方》)、四七汤(《金匮要略》)、越鞠丸(《丹溪心法》)、安神定志汤(《医学心悟》)、朱砂安神丸(《兰室秘藏》)、酸枣仁汤(《金匮要略》)、滋水清肝饮(《医宗己任篇》)等。
髓海亏枯元神虚衰
此类证型见于先天性大脑发育不良、脑积水和后天性充养不足,或者房室过度、崩漏失血,以致酿成神经衰弱,下丘脑、垂体前叶机能减退;也可见于脑震荡后遗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年老体弱如老年性痴呆者。《灵枢·海论》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懈怠安卧。”临床治疗在于补肾填精,温养督脉以养精生髓,补脑壮神。常用方剂有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左归饮(左归丸)和右归饮(右归丸)(《景岳全书》)、河车大造丸(《扶寿精方》)、赞育丹(《景岳全书》)、参归鹿茸汤(《医宗金鉴》)、龟鹿二仙膏(《证治准绳》)等。
腑气刺激脑失清宁
此类证型见于胆失宁谧、胃失和降、肠腑燥结引起的头晕、失眠、多梦、心悸、惊恐等症,而以失眠尤为突出,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按:《内经》原文意为不能平卧,现已沿用习惯)。临床上常被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或解释为类神经官能症和慢性胃肠道疾病表现的神经精神症状。现代医学也认为胃肠道一些烈性刺激可以反馈地影响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治疗重点在于和胃降逆,清胆宁神,通腑泄热。常用方有承气汤(《伤寒论》,温胆汤(《千金方》)、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更衣丸(《沈氏尊生书》)、越鞠丸、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逍遥散。
风气大寒入深于脑
此类证型见于寒冷厥逆之休克状态。如同《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寒雨暴至,乃零冰雹霜雪杀物,阴厥且格,阳反上行,头脑户痛,延及囟顶发热。”《素问·风论》云:“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素问·奇病论》云:“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病名厥逆。”《灵枢·厥病》云:“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又如《难经·六十难》云:“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虞庶注:“头脑中痛,而手足冷至肘、膝者,为真头痛,其寒气入深故也。”此为血管性头痛之最早描述。治则回阳救逆,活血通脉。选方用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正阳散(《太平圣惠方》)、香茸丸(《证治准绳》)、四逆人参汤、冠心苏合丸等,继以济生肾气丸(《济生方》)、艾附暖宫丸(《沈氏尊生书》)、毓麟珠(《景岳全书》)等而善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