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执业医师 > 辅导精华 > 正文

中医基础理论:五邪——湿浊内生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技能全能包> 搞分秘籍>

  1. 内湿的含义

  湿浊内生,是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及输布津液功能减退或障碍,从而导致机体水谷津液代谢失调,引起水湿痰浊等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由于内生之湿多因脾虚所致,故又称为脾虚生湿,或内湿。

  2. 内湿的病理变化

  内湿的形成,多因素体阳虚痰湿过盛,或因恣食生冷,过食肥甘,内伤脾胃,致使脾阳不振或脾气虚损,失其健运之职,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的输布代谢发生障碍所致。于是水液不化,便聚而成湿,停而为痰,留而为饮,或积而成水。因此,脾的运化失职是湿浊内困产生的关键。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主运化,有赖于肾阳的温煦和气化。因此,内生之湿浊不仅是脾阳脾气虚损,津液不化而形成的病理产物,且与肾的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肾主水液,肾阳为人体诸阳之本,故在肾阳虚损时,亦必影响及脾之运化而导致湿浊内生。反之,由于湿为阴邪,湿胜则亦可损伤阳气。因之,湿浊久困,则亦必损及脾肾之阳,而成阳虚湿盛之证。且肾阳不足所引起的内湿病变,又与内寒之病变有关。

  湿性重浊腻滞,易于阻遏气机,故内因病变,即在于阻滞机体上、中、下三焦气机通畅,因此其病理表现亦常随其湿邪阻滞部位的不同而各异。

  此外,外感湿邪与内生湿浊在其形成方面虽有区别,但二者常相互影响。湿邪外袭每易伤脾,脾失健运,湿浊内蕴,或内湿素盛之体,亦每易外感湿邪而发病。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中医执业-高效定制班

2025年新课

42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