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中药/药学理论 > 中药药剂 > 正文

中药药剂学:常用浸提方法与设备——浸渍法

  浸渍法系指用定量的溶剂,在一定温度下,将药材浸泡一定的时间,以浸提药材成分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静态浸出方法。按提取温度和浸渍次数可分为冷浸渍法、热浸渍法和重浸渍法三种。

  操作方法:

  1.冷浸渍法

  该法是在室温下进行的操作,故又称常温浸渍法。其操作是:取药材饮片,置有盖容器中;加入定量的溶剂,密闭,在室温下浸渍3~5日或至规定时间,经常振摇或搅拌,滤过,压榨药渣,将压榨液与滤液合并,静置24小时后,滤过,即得浸渍液。此法可直接制得药酒和酊剂。若将浸渍液浓缩,可进一步制备流浸膏、浸膏、片剂、颗粒剂等。

  2.热浸渍法

  该法是将药材饮片置特制的罐中,加定量的溶剂(如白酒或稀醇),水浴或蒸气加热,使在4O℃~6O℃进行浸渍,以缩短浸渍时间,余同冷浸渍法操作。制备药酒时常用此法。由于浸渍温度高于室温,故浸出液冷却后有沉淀析出,应分离除去。

  3.重浸渍法

  即多次浸渍法,此法可减少药渣吸附浸出液所引起的药物成分的损失量。其操作是:将全部浸提溶剂分为几份,先用其第一份浸渍后,药渣再用第二份溶剂浸渍,如此重复2~3次,最后将各份浸渍液合并处理,即得。多次浸渍法能大大地降低浸出成分的损失量,其降低的程度可用下式表示:

  上式中,r为药渣吸液所导致的成分损失量(即留于a中的浸出成分的量);m为浸渍次数;x为药材成分总浸出量;a为药渣吸附的浸液量;n为首次分离出的浸液量。

  由上式知,r值的减小,与a值有关,与其在总浸液量中所占的比例的方次成反比地减小,而浸渍次数即是方次的级数,故浸渍的次数越多,成分损失量就越小。欲使r值减小,关键在于减小a值和合理控制浸出次数。减小a值的方法可将药渣压榨。一般浸渍2~3次即可将r值减小到一定程度,浸渍次数过多并无实际意义。

  常用设备与应用特点:

  1.常用设备

  工业生产中常用不锈钢罐、搪瓷罐、陶瓷罐等。压榨药渣用螺旋压榨机、水压机等。

  2.应用特点

  简单易行;适用于粘性药材、无组织结构的药材;新鲜及易于膨胀的药材;价低廉的芳香性药材。不适用于贵重药材、毒性药材及高浓度的制剂。因为溶剂的用量大,且呈静止状态,溶剂的利用率较低,有效成分浸出不完全。即使采用重浸渍法,加强搅拌,或促进溶剂循环,只能提高浸出效果,也不能直接制得高浓度的制剂。浸渍法所需时间较长,不宜用水做溶剂,通常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或白酒,故浸渍过程中应密闭,防止溶剂的挥发损失。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执业药师-无忧实验班

2021年新课

880起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