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概述
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系指周围的大、中动脉由于阻塞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致肢体血供受阻,表现为肢体缺血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是闭塞性周围动脉疾病中最常见的病因。
典型症状是间歇性跛行。指在持续活动后出现下肢肌肉的疼痛、痉挛或无力,短时休息可缓解,表现为典型的“行动-疼痛-休息-缓解”的重复规律,每次能行走的距离亦大致相等。体征:阻塞远端的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患肢常呈苍白或斑驳状,趾端凉。患肢发生组织营养障碍;肌肉萎缩、软组织丧失致骨质突出;皮肤变薄、毛脱落、趾甲增厚、萎缩等是慢性持续性缺血的体征。晚期在足趾和骨质突出部位可见缺血性溃疡。
推荐疗法:
1、内科治疗
(1)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强调戒烟。
(2)保护肢体免受机械的、温度的和化学性外伤,并保持皮肤清洁。
(3)步行锻炼。
(4)药物治疗。一般的血管扩张剂均无效,可用能改善血液粘滞度的血管扩张剂-已酮可可碱,同时有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或外科术后、球囊血管成形术后患者,可应用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阿司匹林。
2、血运重建术有周围动脉闭塞症状的糖尿病患者,以及有休息时疼痛和缺血性溃疡的所有患者均应考虑血运重建术。
症状体征
1、症状
最典型的症状为间歇性跛行。这是因肢体运动而诱发的肢体局部疼痛、紧束、麻木或肌肉无力感,肢体停止运动后,症状即可缓解,重复相同负荷的运动则症状可重复出现,休息后又可缓解。如疼痛出现于臀部、股部提示狭窄病变在主-髂动脉。临床上最多见的是股月-腘动脉狭窄所致的腓肠肌性间歇性跛行。病情进一步发展,动脉严重狭窄以致闭塞时,肢体在置息状态下也可出现疼痛等症状,称为静息痛。多见于夜间肢体处于平放状况时,可能与丧失了重力性血液灌注作用有关,若将肢体下垂可使症状减轻,更严重对肢体下垂也不能缓解症状,患者丧失行走能力,并可出现缺血性溃疡。
2、体征
主要体征为狭窄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管狭窄部位可闻及杂音。单纯收缩期杂音提示血管狭窄,如出现连续性杂音则表明狭窄的远端舒张压很低,侧支循环形成不良。肢体缺血的体征包括肌肉萎缩,皮肤变薄、苍白、发亮,汗毛脱落,皮温降低、趾甲变厚。当肢体下垂时,可继发性充血而发红。从肢体高位移向下垂位,到出现发红和静脉充盈所需时间与动脉狭窄程度和侧支循环状态有关。从肢体下垂到肢体转红时间>10秒,表浅静脉充盈时间>15秒,即提示有动脉狭窄。相反,如将肢体上抬成60°角,在≤60秒时间内即出现明显的肢体苍白,也提示有动脉狭窄。严重缺血时因患者经常被迫使肢体处于下垂而可出现水肿。缺血性神经炎可导致肢体麻木和腱反射减弱,晚期在骨凸出易磨损部位可见缺血性溃疡。
病理生理
从上、下肢的情况来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远远超过上肢。病变分布的节段,从临床上已出现下肢缺血性症状的患者来看,狭窄病变位于主-髂动脉者占30%;病变侵犯股-腘动脉者为80%-90%;更远端的胫、腓动脉受侵犯者为40%-50%。
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对买内膜粥样斑块形成,逐渐发展使血管管腔狭窄以致闭塞;也可因斑块内出血,或表面血栓形成而使血流突然中断。血管壁的病变加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可形成局部瘤样扩张。肢体的缺血程度取决于病变侵犯的部位,形成狭窄的进程快慢,是否已有侧肢循环形成等因素。由于由血流供血供氧之间是一对动态的矛盾,当肢体处于休息状态时,减少的学流尚能应付低耗氧需要;当肢体运动和承受负荷时,耗氧量增加,即出现氧的供求矛盾,诱发缺血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