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历城一中将副校长和三位级部主任头像挂在沙袋上供学生“狂扁”发泄,成为省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心理发泄真需要“痛扁”老师吗?会不会给已不“安分”的学生带来更多的暴力引导?报道刊出,争议纷至沓来。
争议一是否有悖“师道尊严”
孔子画像向来要挂在学堂正中央,让学生膜拜。而今,老师像却被学生作为发泄对象“痛扁”,这多少会对人们心目中“师道尊严”、“尊师重教”观念带来挑战。
26日一早,有读者致电记者说:“华夏文明一向重视尊师重教,沙袋上贴老师像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不应该提倡。”“我们一直以来提倡感恩教育,即使真有意见,也应该通过正常的沟通来解决。”济南中学郑佐文老师的看法代表了多数老师的意见,“是不是对其他老师有意见,也可以做个头像挂上去‘痛扁’?”
“与‘师道尊严’扯不上关系。”省城心理咨询师冯女士说,老师为了让学生泄压甘愿作出牺牲,反而能够提升在学生心目中的受尊敬度。
山东大学高等教育专业研究生刘树堂认为,“头像”是替代物,而任何有认知能力的人都能够分清它和现实的差距,因此在现实中,不会破坏对老师的尊敬。
争议二是否会引导暴力倾向
相对于“师道尊严”的维护,2008年,全国五起弑师案引起的震动,使人们对“暴力倾向的引导”这一忧虑来得更加现实。该事件引发网友热议。哈尔滨日报专门发表评论称:在千万次的泄愤操练后,谁能保证这种沙袋上培养的“无忌”拳头,日后不会转化为现实?
“现在打头像,以后会不会真的打老师?”郑佐文老师表示了担忧,可能会给学生错误暗示,助长暴力倾向的产生。济南行知心理工作室心理咨询师尚路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她丝毫不否认这种担心的必要性。
尚路说,心理发泄在日本很普遍,可是多针对成人。青少年有独特的心理特征,他们更依赖和信任伙伴;由于身体发展领先于心理,渴望别人像对待大人一样尊重自己等,因此,青少年心理教育更需要引导,沟通比发泄更重要。
“不良情绪发泄出来,不可能再演化为暴力。”冯女士说,中国学校老师批评学生司空见惯,不良情绪郁积在心里才会出问题,如果找到一个合适的出口,就不会再演化为极端方式去伤害别人。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董会芹坦言,心理学界对这一问题存在争议,发泄本身没有错,但如果只是纯粹地冲“老师”发泄,不能正确引导、解决心理困惑,这种发泄也是没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