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的治疗: 
常应用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替硝唑等和(或)枸橼酸铋钾二联或三联治疗。 
2.如何区分各种肠梗阻: 
高位肠梗阻时呕吐出现早且频繁,呕吐物主要为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 
低位肠梗阻时呕吐迟而少,呕吐物为粪样; 
麻痹性肠梗阻时呕吐呈溢出性; 
若呕吐物呈棕褐色或血性,表明肠管有血运障碍。 
3.斜疝与直疝的区别: 
    
        
            | 鉴别要点  | 
            斜疝  | 
            直疝  | 
        
        
            | 发病年龄  | 
            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  | 
            多见于老年  | 
        
        
            | 突出途径  | 
            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阴囊  | 
            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阴囊  | 
        
        
            | 疝块外形  | 
            椭圆或梨形,上部呈帝柄状  | 
            半球形,基底较宽  | 
        
        
            | 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  | 
            疝块不再突出  | 
            疝块仍可突出  | 
        
        
            | 精索与疝囊的关系  | 
            精索在疝囊后方  | 
            精索在疝囊前外方  | 
        
        
            |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  |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  |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  | 
        
        
            | 嵌顿机会  | 
            较多  | 
            较少  | 
        
    
4.T管护理: 
胆汁引流一般每天约300~700ml. 
量过少可能因“T”形管阻塞或肝功能衰竭所致;量多可能是胆总管下端不够通畅。 
正常胆汁呈深绿色或棕黄色,较清晰无沉淀物。颜色过淡,过于稀薄(表示肝功能不佳)、混浊(感染)或有泥沙样沉淀(结石)均不正常。 
5.“T”形管拔管指征: 
“T”形管拔管指征为黄疸消退,无腹痛、发热,大便颜色正常;胆汁引流量逐渐减少,颜色呈透明金黄色,无脓液、结石,无沉渣及絮状物,就可以考虑拔管。拔管前先在饭前、饭后各夹管1小时,拔管前1~2天全日夹管,如无腹胀、腹痛、发热及黄疸等症状,说明胆总管通畅,可予拔管。拔管前还要在X线下经“T”形管行胆道造影,造影后必须立即接好引流管,继续引流2~3天,以引流造影剂,减少造影后反应和继发感染,如情况正常,造影后2~3天即可拔管。
【医学教育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医学教育网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答疑周刊》2018年第38期.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