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心脏瓣膜或心脏内部表面受到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侵袭而引发的炎症。这种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心脏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早期识别和诊断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1. 了解高风险因素:首先需要认识到哪些人群更容易患上感染性心内膜炎,如人工心脏瓣膜患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曾患过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个体以及有静脉药物滥用史的人群等。这些人的免疫系统可能较弱或存在其他易感条件,因此需特别关注。
2. 注意临床表现:感染性心内膜炎早期可能出现非特异性症状,如发热(尤其是持续高热)、体重下降、乏力、夜间盗汗等。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心脏杂音变化、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症状。此外,皮肤和黏膜上的瘀点或出血斑也是该病的典型体征之一。
3. 实验室检查:血培养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检测到致病微生物的存在。同时,全血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等指标也可能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
4. 影像学评估:超声心动图对于发现心脏瓣膜上的赘生物或异常增厚具有重要价值。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比常规胸外超声更敏感,能更好地显示瓣膜细节和微小病变。
5. 综合判断:当怀疑患者可能患有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应结合病史、体检发现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并及时转诊至专科医生处进行进一步诊治。
总之,在日常
护理工作中,
护士应当提高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认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一旦发现可疑症状应及时报告并协助完成相关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