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病人的急救是一个争分夺秒且系统的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原则来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
首先是现场评估与安全保障。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要迅速评估现场环境是否安全,避免急救人员和病人受到二次伤害,比如在车祸现场要注意过往车辆等危险因素。同时,快速判断病人的意识、呼吸、脉搏等基本生命体征,明确创伤的严重程度和部位。
接着进行心肺复苏。如果病人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按照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的顺序进行操作,胸外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钟,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每按压30次进行2次人工呼吸,持续进行直到专业急救人员到达或病人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
然后是止血。对于明显的外出血,要根据出血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止血方法。较小的伤口可以采用直接压迫止血法,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按压在伤口上;如果是较大的动脉出血,可使用止血带止血,但要注意记录止血带使用的时间,每隔1小时放松1 - 2分钟,避免肢体缺血坏死。
之后是包扎。对伤口进行包扎可以保护伤口,减少感染的机会。选用无菌的纱布或绷带进行包扎,包扎时要注意松紧适度,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或过松导致包扎脱落。
再是固定。对于骨折的病人,要进行妥善的固定。可以使用夹板、树枝等物品进行固定,固定范围要包括骨折部位的上下关节,以减少骨折断端的移动,减轻疼痛,防止进一步损伤周围的组织和血管神经。
最后是搬运。在搬运创伤病人时要注意方法,避免加重损伤。对于脊柱损伤的病人,要采用平托法或滚动法将病人搬运到担架上,保持脊柱的伸直位;对于一般创伤病人,搬运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平稳,避免颠簸。同时,在搬运过程中要持续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并及时与医院联系,做好进一步救治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