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坐卧位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
护理体位,在多种情况下都适用。
在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采取半坐卧位具有重要意义。这类手术术后可能会出现局部出血的情况,半坐卧位可减少局部出血。因为重力作用使得血液更多地流向身体下部,从而减轻手术部位的充血,有利于手术创口的愈合,降低术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心肺疾病所引起的呼吸困难患者适合采用半坐卧位。当患者处于半坐卧位时,一方面,膈肌会下降,胸腔容积增大,这为肺部的扩张提供了更有利的空间,使肺活量增加,从而改善呼吸功能;另一方面,部分血液由于重力作用积聚在下肢和盆腔,回心血量减少,减轻了肺部淤血和心脏负担,缓解了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
腹腔、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患者也常采用半坐卧位。腹腔手术后,半坐卧位能使腹腔渗出液流入盆腔。盆腔腹膜抗感染性较强,而吸收性能相对较弱,这样可以减少炎症的扩散和毒素的吸收,进而减轻中毒反应。同时,也可防止感染向上蔓延引起膈下脓肿。对于盆腔有炎症的患者,半坐卧位同样有助于使炎症局限,促进炎症的吸收和恢复。
疾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患者采取半坐卧位,可使患者逐渐适应体位的改变,有利于向站立位过渡,帮助患者恢复体力,增强身体的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半坐卧位在临床
护理中应用广泛,针对不同疾病和情况能发挥重要的治疗和
护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