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也被称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其血小板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数量上看,血小板计数显著减少,这是特发性紫癜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在急性型特发性紫癜中,血小板计数常低于20×10⁹/L ,严重时甚至可降至个位数;慢性型患者血小板计数一般在(30 - 80)×10⁹/L 之间。血小板数量的减少会导致止血和凝血功能受到影响,使得患者容易出现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者可出现内脏出血,如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
在形态方面,特发性紫癜患者的血小板可出现体积增大、形态异常等情况。增大的血小板提示骨髓生成血小板的代偿性增强,试图补充因破坏增多而减少的血小板数量。这些异常形态的血小板其功能也可能存在一定缺陷,黏附、聚集等功能下降,进一步影响了正常的止血过程。
血小板的生存时间也明显缩短。在正常情况下,血小板的寿命约为7 - 10天,而特发性紫癜患者体内的血小板由于受到自身抗体的攻击,其生存时间可缩短至1 - 3天甚至更短。这是因为患者体内产生了针对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自身抗体,这些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后,会被单核 - 巨噬细胞系统识别并吞噬破坏,从而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和生存时间缩短。
此外,血小板的功能指标也会出现异常。例如,血小板第3因子功能异常,影响凝血活酶的生成,进而影响凝血过程;血小板黏附率和聚集率降低,使得血小板不能有效地黏附在受损血管壁上并相互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无法及时有效地止血。
综上所述,特发性紫癜患者的血小板在数量、形态、生存时间和功能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特点,这些特点共同导致了患者的出血倾向和相关临床表现。对这些血小板特点的了解有助于临床医生对特发性紫癜进行准确的诊断和病情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