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幽门螺杆菌具有鞭毛,能在胃内穿过黏液层移向胃黏膜,其所分泌的黏附素能使其贴紧上皮细胞,释放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从而保持细菌周围的中性环境,这种环境有利于其在胃黏膜表面定植。幽门螺杆菌的毒素、有毒性作用的酶以及激发的免疫反应会造成胃黏膜的损伤。
十二指肠 - 胃反流也是重要因素。当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时,十二指肠内容物大量反流入胃,其中的胆汁、胰液和肠液会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使胃黏膜遭到消化液的作用,产生炎症、糜烂、出血等病变。
自身免疫因素也会引发慢性胃炎。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血液中存在自身抗体,如壁细胞抗体,该抗体攻击壁细胞,使壁细胞总数减少,导致胃酸分泌减少或丧失;内因子抗体与内因子结合,阻碍维生素B12的吸收,最终导致恶性贫血。
年龄因素与胃黏膜营养因子缺乏也有关。老年人的胃黏膜可出现退行性改变,胃黏膜小血管扭曲,小动脉壁玻璃样变性,管腔狭窄,导致黏膜营养不良、分泌功能下降等。同时,胃黏膜营养因子如促胃液素等缺乏,也会影响胃黏膜的更新修复。
此外,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酗酒、高盐饮食、长期精神紧张、生活不规律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削弱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增加慢性胃炎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