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缺乏的诱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日照不足。人体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可转变为维生素D3,这是维生素D的重要来源之一。如果长期待在室内,缺乏户外活动,或者所处地区日照时间短、阳光弱,如高纬度地区的冬季,皮肤接受紫外线照射的机会减少,就会导致内源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例如,一些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长期在室内生活,很少到户外晒太阳,就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
其次是摄入不足。天然食物中富含维生素D的种类并不多,主要存在于海鱼、动物肝脏、蛋黄和瘦肉中。如果日常饮食结构不合理,偏食、挑食,或者是纯素食者,没有摄入足够含维生素D的食物,就可能造成维生素D缺乏。比如一些儿童有挑食的习惯,不喜欢吃鱼类、蛋类等食物,就增加了维生素D缺乏的风险。
再者是生长速度快。在婴儿期、青春期等生长发育迅速的阶段,机体对维生素D的需求量增加。如果此时没有及时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就容易出现相对缺乏。例如婴儿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生长速度很快,骨骼生长需要大量的维生素D来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如果补充不及时,就可能患上佝偻病。
然后是疾病影响。一些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腹泻、脂肪泻等,会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因为维生素D是脂溶性维生素,在肠道吸收时需要脂肪的参与,胃肠疾病导致脂肪吸收不良,进而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另外,肝肾疾病也会影响维生素D的活化,肾脏是将25-(OH)D3转化为有活性的1,25-(OH)2D3的重要器官,肝脏则参与维生素D的羟化过程,肝肾疾病会使维生素D的活化受阻,导致其生物活性降低。
最后是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抗癫痫药、糖皮质激素等,会影响维生素D的代谢和作用。抗癫痫药可诱导肝细胞微粒体酶的活性,加速维生素D及其代谢产物的分解,使维生素D的活性降低;糖皮质激素会拮抗维生素D对钙的转运作用,减少肠道对钙的吸收,从而间接导致维生素D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