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内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病原体因素来看,医院是各种病原体聚集的场所,细菌、病毒、真菌等大量存在。一些条件致病菌在患者抵抗力下降时会引发感染,而且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不断增多,这些耐药菌一旦在医院环境中传播,就容易导致医院内感染的爆发。例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其耐药性强,治疗困难,在医院内的传播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威胁。
宿主因素也是重要方面。患者本身的免疫功能状态对感染的发生起着关键作用。一些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艾滋病等的患者,他们的免疫系统功能较弱,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此外,老年人和婴幼儿的免疫力相对较低,也是医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比如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呼吸道和泌尿系统的防御功能减弱,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
医院环境因素不可忽视。医院的病房、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场所,如果卫生条件不佳,空气不流通,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就会为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提供条件。例如,手术器械如果消毒不严格,可能会将病原体直接带入患者体内,引发感染。而且医院内人员流动大,患者之间、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接触频繁,增加了病原体传播的机会。
医护人员的操作和行为也会影响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医护人员在进行各种诊疗操作时,如果没有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如在进行注射、换药、导尿等操作时,容易将病原体带入患者体内。另外,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也是关键环节,如果在接触不同患者前后没有正确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就可能成为病原体传播的媒介。
医院的管理因素也至关重要。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对医院感染的监测、预防和控制措施落实不到位,会导致医院内感染的风险增加。例如,对新入院患者的感染筛查不严格,可能会使感染患者混入普通病房,造成交叉感染。同时,医院对医疗废物的处理不当,也可能导致病原体的扩散。
综上所述,医院内感染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