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采集后保存要求因标本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以下是具体说明。
对于血液标本,一般采集后应尽快送检。全血标本若需保存,通常在室温下放置不宜超过2小时,因为长时间放置可能会导致血细胞代谢、凝血因子活性改变等情况。如需较长时间保存,可将其置于4℃冰箱冷藏,但要注意避免标本冻结,否则会破坏血细胞结构,影响检测结果。血清标本在分离后,若不能及时检测,可在2 - 8℃保存数天,若需长期保存则应置于 - 20℃甚至 - 80℃的低温环境。
尿液标本采集后如果不能马上送检,应及时冷藏。一般在2 - 8℃可保存6 - 8小时,若需长时间保存,可添加防腐剂,如甲醛、甲苯等,但不同的检测项目对防腐剂的要求不同。例如,检测尿蛋白时常用甲苯作为防腐剂。如果尿液标本放置时间过长且未妥善保存,会导致细菌滋生、尿液成分分解,从而影响检测准确性。
粪便标本采集后应在1小时内送检,若不能及时送检,可在4℃环境下短时间保存。但长时间保存可能会使粪便中的有形成分被破坏,影响寄生虫、虫卵等的检测。
痰液标本采集后也需尽快送检,室温下放置时间过长会导致细菌繁殖和痰液成分改变。若要保存,可在4℃冷藏,但同样不能保存过久。
脑脊液标本对保存要求更为严格,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因为其成分不稳定,放置时间稍长就可能发生细胞溶解、细菌死亡等情况,严重影响检测结果。
总之,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检,若不能及时检测,需根据标本类型选择合适的保存温度和条件,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