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个朋友说她妈妈近期经常出现腰酸背疼的情况,去医院检查后诊断为骨质疏松,但朋友在网上查的说法是一般年龄大一点的人容易出现骨质疏松,不用太关注、只要多补钙就好了,就没有管医生的建议。但真的是只吃吃钙片、晒晒太阳就行了吗?下面随医学教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骨质疏松从字面上讲,就是骨的密度降低了,好像木头朽了一样,出现很多孔隙。根据对骨质疏松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全身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细结构发生退行性变、骨脆性增加、易发生,是一种全身代谢性骨病。医学上把骨质疏松比喻为“无声无息的流行病”,骨质疏松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骼疾病,与一般人的认识相反,骨骼不是一种无生命的结构,而是一种活的、不断成长的组织。
骨质疏松是怎么发生的呢?
1.在儿童期、青春期和成年不久,新骨组织生成的速度要比老骨组织流失的速度快,骨骼就不断成长并变得越来越致密,一个人骨骼所能达到的最大的骨密度和强度,称为骨量峰值。
2.人体一般会在20-30岁达到骨量峰值,过了30岁,骨组织的流失就会快于骨组织的更新,当骨组织流失得太快而更新太慢时,骨骼就会变得脆弱,有可能引发骨质疏松症。
3.妇女在45~55岁绝经期时骨质流失的速度非常快,因为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减少,而性激素对骨骼具有保护作用。
4.65岁以后,男性和女性的骨质流失速率基本相同,虽然男性并没有类似女性绝经期的生理变化,但是男性睾丸激素分泌量的降低也会导致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的发生与激素的调控、营养状态、物理因素、免疫功能和遗传基因有关。
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骨折
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危害,据统计,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骨折的概率是20%左右,最常见的是椎体压缩性骨折、髋部骨折、桡骨远端骨折及少数肱骨近端骨折,而踝部、肋骨、髌骨等部位则较少。
2.骨痛
约60%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骨痛症状,骨痛的部位最常见是腰背疼痛,约占67%,疼痛多呈胀痛、酸痛、持续性疼痛,有突发性加剧,骨痛常见于脊柱、髋、膝等部位。
3.驼背
脊柱椎体结构的95%由松质骨组成,骨质疏松后因负重或体重本身的压力使椎体受压变扁,胸椎后凸畸形,驼背多发生在胸椎中下段,女性65岁时比自身最大身高短缩4厘米以上,75岁时身体缩短达9cm以上。
4.负重能力下降
多数骨质疏松症患者负重能力下降,甚至不能负担自己的体重,据调查表明,健康人负重能力达76公斤,而骨质疏松症患者仅26公斤。
5.活动受限
活动受限主要表现为不能翻身,侧转及仰卧位从床上坐起、久行久站后腰背部及下肢负重关节疼痛,导致站立和行走受限、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同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职业活动能力也不同程度受限。
6.呼吸功能下降
胸椎、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前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肺上叶前区小叶型肺气肿发生率可高达40%,患者往往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骨质疏松如何做好预防
1.保障营养
饮食中要补充足够的钙,中老年人每日钙摄入量以1000-1200毫克为宜,因而需要进食一些富含钙质的食品,如牛奶、小麦、豆类、豆制品、小虾皮等,同时饮食中需适当提高蛋白质含量,以利于钙的吸收。
2.补钙
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补钙,如果你从食物中摄取的钙已足够,则不必另补钙,否则需另外补充。
3.补充维生素D
维生素D可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一般情况下,维生素D可以在体内合成,皮肤组织中含有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紫外线照射后转化为维生素D,再经肝脏代谢,转化为活性维生素D,可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
4.补充降钙素
在人体内,降钙素主要由甲状腺的滤泡旁细胞分泌,可抑制破骨细胞,减少骨骼中的钙离子流失到血液中的量,老年人及绝经后妇女血液中降钙素的水平会下降,可适量补充。
5.戒烟少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影响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因此,要预防骨质疏松必须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戒烟少酒。
6.运动锻炼
运动可以促进钙在骨骼中的沉积,提高性激素水平,有利于骨的形成;适当的户外活动可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增加肠道对钙、磷的吸收;运动还可以增加关节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减少跌倒引起的骨折等,运动负荷可以使疏松的骨骼骨量增加,其增加的数量可能不是很多,而且如果运动负荷停止,增加的骨量可能再度丢失,因此,运动锻炼应该长期坚持。
以上是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的“骨质疏松吃钙片、晒太阳能好吗?”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骨质疏松等疾病知识内容,请点击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