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痛经的辨证论治”的相关知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了如下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黯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
2.寒凝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月经或见推后,量少,经色黯而有瘀块;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黯,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
3.湿热瘀阻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不适,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疼痛,经前加剧;经血量多或经期长,色黯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热起伏,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苡仁、败酱草或银甲丸。
4.气血虚弱证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阴部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方药: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或养血和血汤。
5.肾气亏损证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1——2天内小腹绵绵作痛,伴腰骶酸痛;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面色晦黯,健忘失眠;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
治法:补肾益精,养血止痛。
方药: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
6.阳虚内寒证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则舒,经量少,经色黯淡,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淡胖,苔白润,脉沉。
治法:温经扶阳,暖宫止痛。
方药:温经汤(《金匮要略》)加附子、艾叶、小茴香。
以上“痛经的辨证论治”来自医学教育网,更多中医知识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