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短波治疗:
一、物理特征:
1、物理特性:超短波电流的波长范围为1-10m,频率为30-300MHZ. 常用国产超短波电疗机有波长7.37m(40.68MHZ)和6m(50MHZ) 两种。超短波电流的许多物理特性与短波电流相似,超短波电 流很容易通过绝缘电介质,治疗时电极不需要接触皮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超短波可采用三种方式作用于人体,但由于它的波长较短波更短, 临床主要采用电容场法进行治疗。大型超短波电疗机输出功率 为200-300W,小型超短波输出功率为40W.
2、热效应与非热效应:热效应产生的原因有两种:
(1)是人体内的自由电子,离子在外加的高频电场作用下振荡形 成传导电流,与体内其它原子,分子发生碰撞时,由于欧姆损 耗产热
(2)是体内极性分子在外加的高频电磁场作用下产生旋转,形成位移电流与周围分子发生摩擦而构成介质损耗产热。
非热效应:高频电在以不引起体温升高的电场强度作用人体时,也可改变组织的理化特性和生理反应。
二、治疗机制:
超短波作用于机体主要产生热效应,热效应使患部的表层和深层组织均为受热,能增强血管通透性,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加强组织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抑菌、消炎、止痛、解痉、治癌作用,提高免疫力,加速组织生长修复作用,而非热效应可影响神经的兴奋性。
三、操作步骤:
1.患者取舒适体位,治疗部位无需暴露。
2.在进行治疗前检查电源是否接通良好,再检查患者身上是否有金属物品。
3.将‘输出调节’归零,时间旋钮调为最小。
4.按开关键,启动电疗机,零位指示灯会亮。
5.预热3-5分钟,等待治疗灯亮。
6.将电极片放置在患者需要治疗部位,放置不稳可用固定带稳住。
7.按病情调好“治疗时间”、“输出调节的档数”、“谐振点。(治疗剂量、时间与疗程见”附“)
8.待机子发出“嘀嘀”的声音,说明治疗结束,按逆时针顺序缓慢将输出调节至零位。
9.取下电极片,检查患者治疗部位。
注:使用方法:
(1)对置法:将两电极片相对放置于治疗部位的两侧或上下(优点:电场线集中于两极之间,作用较深)
( 2)并置法:将两电极并列放置于治疗部位的同侧(优点:作用面积大)
四、适应症:
1.炎症性疾病:包括软组织、五官和内脏器官的急性、亚急性炎症、炎症急性发作等。
2.疼痛性疾病:面神经炎、周围神经损伤、神经痛、肌痛、灼性神经痛、幻痛等。
3.血管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闭塞性脉管炎、痔疮、血栓性脉管炎等。
4.消化系统疾病:胃肠功能低下、消化性溃疡、胃肠痉挛、胆囊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等。
5.软组织、骨关节疾病:肌纤维组织炎、软组织扭挫伤、肌肉劳损、肩关节周围炎、肱骨外伤上髁炎、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骨性关节炎与骨折愈合迟缓、伴随关节积血和关节积液。
6.其他:伤口愈合迟缓、各期冻伤、支气管哮喘、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肾衰竭、痛经、血肿、术后切口反应等。
五、禁忌症:
1.妊娠
2.青光眼
3.活动性结核
4.颅内压增高
5.出血性倾向
6.恶性肿瘤患者
7.心血管功能代偿不全
8.置入心脏起博器患者
9.严重心肺功能不全,
六、注意事项:
1.使用治疗室需加金属屏蔽,或装上屏蔽帘,以防止高频电磁波影响周围的仪器和人员。
2.治疗室地面应绝缘,室内金属物品需用绝缘材料,防止触电。
3.治疗部位有汗液、尿液时应擦干、以免引起皮肤烫伤。
4.治疗前应检查治疗部位有无皮肤破损或感觉障碍,过热可能引起损伤,故无特殊需要时不宜采用大剂量治疗。
5.超短波治疗时一定要注意使机器处于谐振状态,谐振就是通过调节可变容量的电容量使输出电路的振荡频率与振荡电路的频率一致,使治疗电极获得最大的功率输出,禁止在非谐振状态下进行治疗。
6.治疗时两电缆不能交叉或打圈,以免引起短路。
7.患者治疗期不可随便移动体位及触摸仪器外壳、周围物品。
8.女性经期不可将衬垫放在下腹部治疗,孕妇不可采用此机器进行治疗。
9.慢性炎症、慢性伤口及粘连患者不宜进行过长疗程的超短波治疗,以免引起结缔组织增生过多而使局部组织变硬、粘连加重。
七、最大的特点:
1.皮肤可不裸露(因为该机器穿透力强,可离皮肤5厘米)
2.预热(因为该机有电子管,治疗前需要预热)
3.输出管不可交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因为该机在治疗时会使输出管发热,当温度过热时输出管的绝缘材料会熔解,最终会导致机器发生短路)
4.调节谐振点(当到达谐振点时振幅达到最大,治疗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