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知识

首页 > 口腔医学知识 > 其他 > 正文

涎石病

涎腺导管或腺体内形成结石并引起一系列症状及病理变化时,称为涎石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阻塞症状,涎腺肿大。涎石病不多见,中年人发病率高,男性发病率高。颌下腺涎石最为常见,腮腺次之,导管内的涎石较腮体内的涎石为多,大多以慢性炎症表现。少数病例可伴有胆道或尿路结石。

【诊断】

1.典型的涎腺导管阻塞症状和病史;

2.可扪及导管结石;

3.并发炎症者,腺体肿痛,导管口红肿,有脓性分泌物溢出;

4.X线检查可显示涎石的形状和部位。

【治疗措施】

1.病因治疗(摘除涎石);

2.手术治疗;(详见颌下腺摘除术);

3.对症支持治疗;

4.轻型病例以口服排石汤和其他辅助药物为主;

5.继发感染的病例应采用病原治疗、抗生素,支持对症等综合治疗。

【临床表现】

1.阻塞症状:进食时,尤其在进酸性食物,相关腺体肿大和剧烈胀痛;进食后,症状逐渐缓解;

2.可扪及结石;

3.常伴慢性炎症,有导管口充血,时有溢脓。

【预防】

预防的关键是多饮水,经常口服磁化水,防止涎石形成。有涎腺导管阻塞症状时,可试服排石汤,进食酸性水果,促使唾液分泌,可望小的涎石自行排出。已明确为导管结石者,应禁忌作涎腺造影。有时应用碎石机粉碎颌下腺腺体及导管后段结石,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治愈标准】

1.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无涎石存在。

2.好转:症状和体征减轻,仍有涎石。

3.未愈:症状和体征未改善。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