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知识

首页 > 口腔医学知识 > 其他 > 正文

手术创口止血

止血对术中减少失血、保持术野清晰、防止重要组织损伤、保证手术安全以及术后创口愈合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手术中常用的止血方法有下列几种:

(一)钳夹、结扎止血此法为术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止血方法,即用血管钳将看得见的出血点进行快速、准确的钳夹止血。不可盲目乱夹,如出血点因出血而看不清,可用纱布块压迫一下,待看清楚后再夹。钳夹的组织宜少,以免过多地损伤血管周围的正常组织。表浅的微小血管,单纯的钳夹即可达到止血目的;而较大的出血点,则需在钳夹后用丝线予以结扎,也可使用电凝。结扎所用的线头,作为异物长期留在组织之中,可造成感染或引起组织排斥反应,甚至影响创口愈合,故在结扎后剪线时,应尽量减短,避免遗留过长线头,这对整形手术和创面植皮尤为重要。对某些钳夹组织较多、钳夹组织的游离端过短以及钳夹的组织内有明显的血管者,为避免滑脱出血,可加用缝扎。对于大块的肌束应采取先钳夹,再剪断,最后缝扎,才能安全可靠,常用的缝扎方法为贯穿缝合法。

(二)阻断止血此法为临床上止血效果最明显、最可靠的方法,即用钳夹、结扎和缝扎的方法阻断知名血管或术区中较粗大血管的血流,达到区域止血的目的。

1.知名或较粗血管的阻断止血:术中处理此类血管,应顺其长轴,细心将其从血管鞘中分离解剖出来,再行两侧钳夹或结扎后剪断,即可达到防止和减少出血的自的。注意血管结扎切断后所留下的断端长度,至少应为该血管管径的两倍,并应行双重甚至三重结扎,才能有效地防止滑脱。对较大动脉的第二次结扎,使用贯穿缝合法,则更为稳妥、牢靠。

2.颈外动脉结扎:颈外动脉是口腔颌面部血液供应的主要来源,因此,阻断结扎或结扎切断颈外动脉主干或其分支仍不失为预防和处理颌面部手术中出血的重要和有救的方法之一。由于颌面颈部血管侧支循环较多,在临床上双侧颈外动脉结扎的止血效果比单侧结扎更佳,但要注意其适应证,正确选择。

3.区域阻断止血:对血液循环十分丰富而又不宜使用上述两种方法止血的组织可采用此法预防和处理出血。在切口周围或在切除肿物血供的近心端先行圈式或栅栏式缝扎,即可达到明显减少出血的目的。

(三)压迫止血使用外力压迫局部,可使微小血管管腔闭塞,从而达到止血效果。对于较大面积的静脉渗血或瘢痕组织及某些肿瘤(如血管瘤、神经纤维瘤和嗜酸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等)切除时的广泛渗血,可用温热盐水纱布压迫止血。对局限性出血又查不到明显出血点的疏松组织出血区,可用荷包式或多圈式缝扎压迫止血。如组织基底移动性差,不能缝合或缝合效果不佳时,可转移邻近肌肉或其他组织覆盖、填塞加压止血。骨髓腔或骨孔内的出血则用骨蜡填充止血。腔窦内出血及颈静脉破裂出血而又不能缝合结扎时,则可用碘仿纱条填塞压迫止血,以后再分期逐渐抽除。对急性动脉出血,可选用手指立即压迫出血点,或压迫供应此区知名动脉的近心端,继而再用其他方法止血。

(四)药物止血使用药物止血,可分为全身和局部用药两类。

1.全身用药止血:主要用于凝血机制障碍的病员或在大量输血时作为辅助性用药,以增强凝血机理,常用的药物有止血芳酸、止血敏等。

2.局部用药止血:术中渗血可使用明胶海绵、淀粉海绵、止血粉等药物。使用时先将上述药物敷贴于出血面上,再以盐水纱布轻压片刻,即可取得止血效果。为减少术中出血,还可局部注射含有1:1000.肾上腺素的普鲁卡因或生理盐水,也可用肾上腺素纱条直接压迫止血。

(五)热凝止血使用电刀或光刀手术,可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钳夹止血后使用电凝,可减少线扎,缩短手术时间。

(六)低温止血低温降压麻醉(体温降至32℃左右)可减少机体周围组织的血容量,从而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局部冷冻降温(通常使用液氮)后再行手术,也可明显地减少出血。

(七)降压止血术中使收缩压降至10kPa(80mmHg)左右,即可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量。但时间不能过长,一般以30分钟左右为宜,且对有心血管疾患的病员禁用。

以上介绍的各种止血方法,应视手术类型、术中出血情况,病员全身及局部情况酌情选用,也可联合应用,但不论使用何种方法止血,均应在手术结束冲洗后,反复仔细检查止血是否彻底,结扎是否牢靠,再次处理明显的出血点后,再逐层关闭创口,以免术后继发出血。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