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观测方法是口腔主任医师考试涉及的知识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了相关资料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
(1)确定就位道:首先将模型固定在观测台上,使(牙合)平面与基座平行,与垂直测量臂垂直,即义齿就位道与(牙合)平面垂直,以此为模型的初始位置,用分析杆进行初步观测。然后通过调节观测台的转向结合球,改变模型前后左右倾斜方向,根据就位道确定的要求和决定因素综合考虑,确定最适宜的义齿就位道。确定就位道常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平均倒凹(均凹法):对于缺牙间隙多、倒凹大的病例,应采用平均各基牙倒凹的垂直向就位道。一般先调整模型前后向倾斜度,再调整模型左右倾斜度,直到使模型上前后和左右两侧基牙的近远中向倒凹和颊舌向倒凹区比较平均相等,尤其是卡环固位臂进入的倒凹区基本相等的位置为止。同时使基牙多数的邻面相互间尽可能达到的平行,以尽量减少对牙齿外形的磨改。义齿的就位道方向,基本是缺隙前后两端基牙及牙弓两侧基牙牙长轴交角的角平分线方向。如果各基牙长轴相互平行,则就位道方向与基牙长轴方向一致。
2)调节倒凹(调凹法):调凹就是使缺隙两端基牙的倒凹适当地集中在一端基牙,产生有利的倒凹。义齿倾斜就位,可利用制锁作用增强义齿固位。前牙缺失多采用模型向后倾斜,义齿从前向后斜向就位,既可消除牙槽嵴唇侧组织倒凹,缩小人工前牙与远中邻牙间的间隙以利美观,又可以将固位倒凹集中于后方基牙的远中,有利于固位卡环的放置。后牙游离缺失者一般采取模型向前倾斜,义齿由后向前斜向就位。
(2)描记观测线:就位道确定后,保持模型倾斜方向不变,将金属分析杆换成铅芯,沿余留牙轴面和牙槽嵴侧面画出观测线。确定错凹区和非倒|凹区,可利用的固位倒凹,以及不利的倒凹。基牙颊侧的观测线应较低,使倒凹位于颈1/3.诊断模型观测时,如果基牙倒凹过大,观测线位置过于偏(牙合)方,可在模型上标出所希望的理想观测线位置,实际观测线和理想观测线之间的部分就是在基牙预备时需要磨除的。根据诊断模型牙槽嵴上观测线位景,还可以确定需要去除的组织倒凹部位。
(3)倒凹深度的定位与测量:用倒凹深度测量尺确定特定深度的固位倒凹的位置,即基牙卡环固位卡环臂尖的准确位置。根据义齿初步设计,确定基牙卡环的类型,选用深度相应的倒凹尺对每个倒凹深度进行初步测量分析,必要时对就位道进行少量调整。先降低观测器的垂直测量臂,使倒凹尺末端进入所需要的倒凹区,应降至基牙龈缘处倒凹区内的最低位置,将倒凹尺的柄紧贴基牙,慢慢上移,使倒凹尺末端侧缘突起刚好与牙齿表面相接触,此点即为固位卡环臂尖进入的位置。
(4)模型三点定位:三点定位是记录观测过的模型倾斜位置与就位道关系的方法。以便在工作模型观测时能够找到诊断模型观测时所确定的义齿就位道。方法是将垂直测量臂调整至一个固定的高度,用分析杆或描记铅芯的末端在模型上确定三个等高点,三点应尽量分散,且应在义齿设计区域之外的不活动组织面上。将此三点标记清楚。工作模型观测时,需要先将此三定位点转移至工作模型上,然后调整垂直测量臂高度并调整模型倾斜角度,至三个标志点等高时,模型倾斜方向(义齿就位道方向)即与诊断模型观测时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