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过敏性口炎的临床表现是口腔主治医师考试中常出现的内容,医学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汇总如下,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复习掌握。
药物过敏性口炎(药物性口炎)属Ⅰ型变态反应,也可能是混合型。致敏药物多由磺胺类、解热止痛剂(水杨酸类、氨基比林等)、抗生素、巴比妥类等引起。患者用药后有一定潜伏期,潜伏期可长可短,可在24h内发病,甚至几分钟发病。主要病损为红斑、水肿和大小不等的水疱,水疱破裂形成糜烂或溃疡面,自觉胀痛。有的患者病损仅出现在口腔,有的患者生殖器出现红斑、水疱和糜烂面,眼有结合膜炎,皮肤有小红斑、丘疹和水疱,重者可发生剥脱性皮炎或表皮坏死松解症。
另一种药物过敏表现为固定性药疹,每次发病多在同一部位,惯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如口周及四肢,表现为水肿性红斑,中央可起大疱、愈后留有色素沉着。局部有灼热。痒感。
药物过敏性口炎发病急,药物引起变态反应有一定的潜伏期,由初次24~48小时发作,反复发作缩短至数小时或数分钟。口腔黏膜出现大疱,破溃后形成大面积糜烂面,黏膜充血水肿,表面有假膜形成。停用可疑药物后病损可愈合。
以上就是医学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对各位口腔主治医师考生有所帮助,更多知识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