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念珠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感染,主要由白色念珠菌引起。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
1. 伪膜型(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这是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口腔黏膜上出现乳白色的斑块或膜状物,容易擦掉但擦掉后会留下红色创面,并可能伴有轻微出血。患者可感到疼痛、烧灼感和吞咽困难。
2. 红斑型(急性萎缩性念珠菌病):主要见于戴义齿的老年人,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鲜红或暗红色的光滑区域,有时伴有裂纹,但无明显假膜形成。患者可能感觉口干、味觉减退等不适症状。
3. 增殖型(慢性肥厚性念珠菌病):这种类型相对少见,以局部黏膜增生为特点,形成白色或淡黄色的斑块,质地较硬不易剥离,边缘不规则。长期存在可能引起局部组织结构改变。
4. 慢性萎缩性念珠菌病(义齿性口炎):多见于长期佩戴义齿者,表现为上颚及义齿承托区黏膜充血、红斑、疼痛或刺激感,严重时可伴有溃疡。
5. 念珠菌性唇炎:主要发生在唇部,特别是下唇内侧边缘,可见到红色或紫色的炎症区域,有时伴有脱屑和裂口。
6. 角化不良型念珠菌病:较少见,在特殊人群如HIV/AIDS患者中较为多发。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白色、灰色斑点或斑片,不易擦除,可伴随局部肿胀及疼痛。
以上就是口腔念珠菌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具体症状因个体差异而异,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