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口腔流行病学调查中,常用的统计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发病率:指一定时间内,在特定人群中新发生某疾病的人数与该人群总人数的比例。通过发病率可以了解某一时期内某种口腔疾病的发病情况。
2. 患病率:是指在特定时间点上,某地区或某群体中患有某口腔疾病的人数占该人口总数的比例。患病率反映了某时点上疾病的存在状况。
3. 牙周健康指数(如CPITN):这是一种用于评估人群牙周健康的综合指标,它能够反映牙龈出血、牙石沉积和牙齿松动等情况。
4. 腐蚀性损伤指数(DMFT/DMFS):分别代表了恒牙列中因龋齿导致的缺失、充填及未治疗的牙齿数量或表面数。其中D表示已发生但未经处理的龋损,M指因龋而丧失的牙齿,F则是已经进行了填充修复的情况。
5. 生存率和治愈率:对于某些需要长期随访观察疗效的口腔疾病(如口腔癌),生存率和治愈率是重要的评价指标。
6. 相对风险比(RR)与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用于衡量暴露因素与口腔疾病之间的关联强度,帮助识别可能的风险因素。
7. 比值比(OR):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常用此指标来估计某因素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
8. 标准化率:当不同地区或群体间存在年龄、性别等混杂变量时,可以通过计算标准化率来进行更准确的比较。
以上这些统计学指标,在口腔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非常重要,它们能从多个角度全面反映疾病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