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可以引起多种人体部位的感染,其中口腔是常见受累区域之一。在口腔中,白色念珠菌感染的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这是最常见的形式,也被称为“鹅口疮”。患者口腔黏膜上会出现白色的斑块或膜状物,这些斑块容易被擦掉,但下面可能会留下红色的创面。这种类型的感染常见于婴幼儿、老年人以及免疫系统受损的人群。
2. 急性萎缩性念珠菌病:表现为口腔黏膜红润、光滑,有时伴有轻微疼痛感。这种情况多见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治疗的患者。
3. 慢性假膜性念珠菌病:与急性形式相比,这种类型的感染持续时间更长,斑块更加牢固地附着在黏膜上,不易被擦除。常见于口腔卫生状况较差的人群。
4. 慢性萎缩性念珠菌病:也称为“义齿性口炎”,多见于佩戴不合适的假牙的老年人。受影响区域呈现红润、光滑或有轻微裂纹的状态。
5. 角化不良型念珠菌感染:这种类型较为少见,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增厚、形成白色斑块,这些斑块不易擦掉且质地较硬。该情况可能与长期吸烟有关。
6. 念珠菌性口角炎:表现为口角处红肿、裂开或有轻微脱皮现象,有时伴有疼痛感。常见于维生素B缺乏、唾液分泌减少等情况下的个体。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白色念珠菌感染在临床表现上可能有所重叠,诊断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如果怀疑自己患有此类疾病,建议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医生的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