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le错牙合分类法是口腔正畸学中一种重要的分类系统,用于描述和诊断上下颌牙齿的咬合关系异常。该分类方法由美国正畸学家Edward H. Angle于1899年提出,至今仍被广泛使用。根据Angle的理论,理想的咬合状态是指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与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远中颊尖相对应,同时上前牙覆盖在下前牙的前方,且有轻微的覆合和覆盖。
Angle错牙合分类法将牙齿错位分为三类: 1. Angle I 类:这类咬合异常主要是由于牙齿大小与颌骨大小不协调导致的拥挤或间隙问题。上下第一恒磨牙之间保持正常的关系,即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对准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远中颊尖,但是前牙可能有拥挤、旋转或者间隙等问题。 2. Angle II 类:也称为远中错牙合或“地包天”。这类咬合异常的特点是上颌牙齿相对于下颌牙齿位置过于靠后,导致上前牙覆盖在下前牙的前方过多。根据具体情况又可以细分为两个亚类: - 第二类第一分类(Angle II 1):主要表现为上下第一恒磨牙之间的关系正常,但上前牙明显突出。 - 第二类第二分类(Angle II 2):不仅有上颌牙齿向后偏移的问题,而且伴有下前牙向前倾斜的情况。
3. Angle III 类:也称为近中错牙合或“天包地”。这类咬合异常与Angle II 类相反,表现为下颌牙齿相对于上颌牙齿位置过于靠前。上下第一恒磨牙之间的关系为下颌的第一恒磨牙的远中颊尖对准了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