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牙周炎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主要影响牙齿的支持组织,包括牙龈、牙槽骨、牙周膜和根面的牙骨质。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牙龈炎症:初期表现为牙龈红肿、易出血,这主要是由于牙菌斑中的细菌及其毒素刺激牙龈上皮细胞,引起局部免疫反应,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白细胞浸润等。
2. 结缔组织破坏:随着病情进展,牙周膜和牙槽骨的结缔组织受到损害。牙周膜中胶原纤维发生变性和断裂,影响其对牙齿的支持作用;同时,炎症因子如前列腺素E2、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可促进破骨细胞活化,加速牙槽骨吸收。
3. 牙槽骨吸收:慢性牙周炎导致的牙槽骨破坏是不可逆的过程。X线片上可见到牙槽嵴顶高度降低或形态改变,严重时甚至出现牙根暴露。牙槽骨丧失不仅影响牙齿稳固性,还可能引起咬合关系紊乱。
4. 牙周袋形成:由于牙龈与牙齿之间间隙扩大,形成了深度超过3mm的牙周袋。这些深袋内积存的食物残渣和细菌成为持续感染源,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
5. 根面暴露:当牙槽骨大量丧失时,牙根表面的牙骨质也会部分裸露出来,增加了牙齿敏感性,并可能导致根面龋病的发生。
总之,慢性牙周炎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多种细胞、分子和组织水平的变化。早期诊断与治疗对于控制疾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