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骨是支撑牙齿的重要结构,它位于上下颌骨内,围绕着牙齿的根部。当发生牙周病时,牙槽骨会经历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牙齿的稳固性和口腔健康。
牙周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主要影响牙龈和牙槽骨。在牙周病早期阶段,炎症主要局限于牙龈组织,导致牙龈红肿、出血等症状,这一阶段称为牙龈炎。如果不及时治疗,炎症会进一步向深部发展,侵及到支撑牙齿的牙周膜和牙槽骨,进入牙周炎阶段。
随着病情的发展,牙周袋形成,这是由于牙龈与牙齿根面之间的分离造成的空间,细菌及其毒素在这些区域积聚,加剧了对周围组织的破坏。牙槽骨作为支持结构,在此过程中受到严重损害。具体来说:
1. 骨质吸收:炎症刺激导致破骨细胞活动增强,加速了牙槽骨的吸收过程,使原本紧密包裹牙齿根部的骨组织逐渐丧失。
2. 牙槽嵴高度降低:随着牙槽骨的不断吸收,支撑牙齿的牙槽嵴(即牙槽骨的边缘部分)高度也会下降,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的风险增加。
3. 骨密度减少:长期慢性炎症还会引起牙槽骨内部结构的变化,如骨小梁变细、数量减少等,进一步削弱了其支持作用。
总之,在牙周病进程中,牙槽骨遭受严重破坏,不仅影响到牙齿的稳固性,还可能对整个口腔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预防和早期治疗牙周病对于维护良好的口腔健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