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蚀症,也称为牙釉质侵蚀或化学性磨损,是指由于非细菌性的酸性物质长期作用于牙齿表面导致的牙体硬组织慢性丧失。这种损害主要影响牙釉质和牙本质两大结构。
1. 牙釉质:作为人体中最硬的组织,牙釉质是保护牙齿免受外界物理、化学刺激的第一道防线。当口腔环境pH值低于5.5时(即呈酸性),牙釉质中的钙磷化合物开始溶解,导致其表面微观结构发生改变,出现脱矿现象。随着酸蚀过程的持续,牙釉质会逐渐变薄甚至消失,牙齿表面变得粗糙不平、透明度增加,并可能出现颜色变化如黄染或白垩色斑点。
2. 牙本质:当牙釉质遭受严重侵蚀后,其下的牙本质也会暴露出来。由于牙本质硬度低于牙釉质,因此更容易受到酸性物质的侵害。牙本质中的小管结构在酸蚀作用下会被破坏,不仅加速了牙齿硬组织的丧失速度,还可能引起敏感症状如冷热刺激痛。
此外,长期遭受酸蚀的牙齿可能会出现形态上的改变,例如边缘锐利、咬合面凹陷等,影响美观及咀嚼功能。严重的病例可能导致牙体结构大量缺失,甚至需要进行修复治疗以恢复其正常形态与功能。
预防方面应减少摄入高酸性食物和饮料,及时清洁口腔,并定期到医院检查牙齿状况,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酸蚀症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