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脂溶性维生素如何被小肠吸收?

——●●●聚焦热点●●●——

审核时间> 审核材料> 特惠活动>
社保要求> 中专报考> 核心考点>

脂溶性维生素主要包括维生素A、D、E和K,它们与水溶性维生素不同,在小肠内的吸收过程更类似于脂肪。这些维生素通常在食物中以微粒的形式存在,进入小肠后会与胆汁酸结合形成混合的胶状颗粒(即乳化作用),这有助于增加脂溶性物质在水环境中的溶解度,从而提高它们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的能力。

具体来说,当食物进入十二指肠时,其中含有的脂肪会被胰腺分泌的酶分解成更小的分子。同时,肝脏会释放胆汁酸到小肠中帮助乳化这些脂质成分,包括脂溶性维生素。一旦形成了混合微粒,它们就能够更容易地穿过小肠黏膜表面的一层称为“刷状缘”的结构。

接着,这些微粒会被小肠上皮细胞(主要是肠绒毛)吸收,并在细胞内重新组装成一种叫做乳糜颗粒的结构。乳糜颗粒随后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淋巴系统中,最终进入血液循环,被运输至全身各个组织器官进行代谢或储存。

值得注意的是,脂溶性维生素A、D、E和K需要与特定蛋白质结合才能有效利用。例如,维生素A在血液中的主要载体是视黄醇结合蛋白;而维生素D则主要由前白蛋白携带。这些转运蛋白有助于保护脂溶性维生素不受氧化损伤,并确保它们能够安全有效地输送到目标细胞。

因此,在小肠中,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是一个涉及乳化、跨膜运输和胞内处理等多步骤的过程,其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饮食中的脂肪含量以及胆汁酸分泌情况等。

 临床执业医师《核心考点随身听》

823765

特色1:22大系统,862个核心考点,无需看书,音频讲解,入耳即学!

特色2:大数据聚焦得分点 音频+文稿 随心摘录重点笔记!

特色3:配套习题,高质量练习,直击应试核心考点!

特色4:音频配套文字,随听随看两不误!

利用每天空闲时间,例如上下班途中,坚持每天磨磨耳朵,累计下来会有惊喜收获!解锁所有核心考点备考>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