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房性早搏:
①提早出现的P’波,形态不同。
②P-R间期一般正常,有的>0.12秒。(房室干扰现象)
③QRS波群时间、形态正常,或呈室内差异性传导。
④代偿期多不完全。
2.室性早搏:
①提早出现QRS波群,其前无P波。
②提早出现QRS波群形态畸形,其间期多≥0.12秒。
③早搏后代偿期完全。
④同一导联中如提早出现的QRS波群呈二种以上形态,且配对时间不等,为多源性室性早搏,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
3.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①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发生心室漏搏。
②R-R间期逐渐缩短。
③长P-P间期短于二个短P-P间期之和。
④QRS波群的时间、形态一般正常。
4.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①在心室漏搏之前,P-R间期恒定。
②R-R间期无明显变化。
③长的P-P可能为短P-P的整数倍。
5.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①P-P和R-R间期都各自维持自己固有的规律性。
②P波频率高于QRS波群,但P与QRS之间无固定关系。
③若起搏点位于房室束分叉以下,则QRS波群增高、畸形、频率常在40次/分以下。
6.心房纤颤:
①各导联无P波,而代之以f波。
②f波振幅不一,形态不同,间距不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等(350~600次/分)。
③R-R间期绝对不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