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肿瘤标志物检测:70%患者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和癌胚抗原(CEA)值升高,其水平与肿瘤大小及分期相关,动态测定其浓度可帮助监测病情。
2.阴道脱落细胞检查(宫颈刮片检查):早期宫颈癌病人大多没有症状,临床检查时肉眼观察也很难辨认有无肿瘤存在。宫颈脱落细胞检查易于取材,是发现早期宫颈癌最有效的检查方法。凡已婚妇女,妇科检查或人群防癌普查时,应常规作此检查,作为筛查宫颈癌的方法。要注意在宫颈癌好发的鳞-柱上皮交界处取材,方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由于老年妇女鳞-柱上皮交界处向颈管内上移,故取材时除了宫颈阴道处刮取细胞外,要特别注意从宫颈管处取材。
细胞学检查的报告方式国内外大多采用巴氏五级分类法。Ⅰ级正常,Ⅱ级炎症引起,Ⅲ级可疑,Ⅳ级可疑阳性,Ⅴ级阳性。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为巴氏Ⅱ级以上时,应重复涂片或阴道镜检查,巴氏Ⅲ、Ⅳ、Ⅴ级者应在阴道镜或碘试验下行宫颈活组织检查。
近年来,国内外细胞学检查的技术有了新的进展。
(1)液基薄层细胞学或薄片制备细胞学检查(TCT):采用特制的塑料刮板和颈管刷分别收集宫颈外口和颈管的脱落细胞,将收集到的细胞洗入有细胞保存液的特制小瓶中,经程序化处理,将标本中的黏液、血液和炎性细胞分离,留下上皮细胞后过滤制成薄层涂片,在显微镜下检查,由于被检细胞集中,背景清晰,能更好地筛检异常细胞。
(2)计算机辅助细胞学检查技术(CCT):应用Auto Pap 300 QC系统或Pap Net系统进行筛查,是引进计算机阅片的方法,可提高诊断准确性,提高效率,减轻工作量。
(3)细胞学检查报告方式的改进:长期以来,国内外大多沿用巴氏五级分类法作为细胞学检查的报告方式。随着细胞病理学的进展,逐渐感到巴氏分级法已不能适应疾病诊断的临床要求。1988年WHO提出应用描述性报告系统。同年美国病理学家提出了伯塞斯达系统报告方式(TBS)以逐渐取代巴氏5级分类法。该法主要强调涂片质量、描述性诊断及临床与细胞病理互相沟通。我国现已开始采用TBS.
TBS主要报告结果是: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腺细胞(AG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