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资格考试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呼吸道病毒之流行性感冒病毒

呼吸道病毒是一大类能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感染、或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引起其它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据统计,大约90%以上的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呼吸道病毒中最主要的是流行性感冒病毒和麻疹病毒,常见的还有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另外还有副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呼肠病毒等。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具有传播快、传染性强、可反复感染等特点,常可造成大流行甚止暴发流行。

流行性感冒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简称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分甲、乙、丙三型,可引起人类和动物的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常引起大流行甚至世界性大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可引起地区性流行、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侵犯婴幼儿,引起普通感冒

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结构

病毒呈球形或椭圆形,从病人体内初次分离时常呈丝状。球形体直径约80~120nm,丝状体长度可达4000nm左右。

1. 核心 为螺旋对称的核衣壳。由病毒核酸、包绕核酸的核蛋白及RNA多聚酶组成。病毒核酸为分节段的单负链RNA,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分8个节段、丙型流感病毒分7个节段。流感病毒核酸分节段这一特点使病毒在复制过程中易发生基因重组,导致新的病毒株出现。核蛋白抗原性稳定,很少发生变异。核蛋白(NP)与包膜中的基质蛋白(M蛋白)共同组成流感病毒的甲、乙、丙型特异性抗原。

2.包膜 流感病毒包膜分两层。内层为基质蛋白(M蛋白),具有保护核心及维持病毒外形的作用。M蛋白由病毒基因编码可表达于感染细胞膜,使复制后的核衣壳能选择性地从该部位出芽释放。M蛋白抗原性较稳定。

外层为脂质双层,来源于宿主细胞膜。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其上镶嵌有两种由病毒基因编码的糖蛋白刺突:一种称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呈柱状;另一种为神经氨酸酶 (neuraminidase,NA),呈蘑菇状。HA及NA即流感病毒的表面抗原,其抗原性极不稳定,常发生变异,是划分流感病毒亚型的重要依据。

(二)分型与变异

1.分型 根据核蛋白(NP)和M蛋白抗原性不同将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个型,三型之间无交叉免疫。甲型流感病毒又可根据HA、NA抗原性的不同,分为若干亚型;乙型、丙型流感病毒尚未发现亚型。

2.变异 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均极易发生变异,尤以HA为甚。两者的变异可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发生,病毒的变异幅度与流行的关系密切。

流感病毒变异有两种形式:①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变异幅度小,HA、NA氨基酸变异率小于1%,属量变,约每2~5年出现一次,常引起局部中、小型流行。②抗原转变(antigenic shift)变异幅度大,HA氨基酸变异率大于20%~25%,属质变,常导致新亚型的出现。由于人群对其完全无免疫力,故常引起世界性流感暴发流行。

近一世纪以来,甲型流感病毒已经历过数次重大变异(表28-1),每次一种新亚型出现均伴随着一次较大规模的流行。

1977年,H1N1亚型又重新出现,感染者大多为30岁以下青年,表明过去的感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与以前新亚型出现不同的是,此次H1N1并未完全取代H3N2,而是与其共同流行。

流感病毒抗原变异的机理尚不明确,但有二种学说。一为突变与选择学说:认为旧亚型经过一系列突变,再经过机体的自然筛选形成新的亚型;二为动物来源或基因重组学说:认为新亚型来源于动物流感病毒突变株或由动物流感病毒与人类流感病毒经基因重组形成新的亚型。

(三)培养特性

1.鸡胚培养 流感病毒适宜在鸡胚中增殖。初次分离接种于鸡胚羊膜腔中阳性率较高,传代培养可移种于尿囊腔。病毒在鸡胚中增殖不引起明显病变,可取羊水或尿囊液作血凝试验以确定是否分离到流感病毒。

2.细胞培养 可选用原代猴肾细胞(PMK)或狗肾传代细胞(MDCK),流感病毒在细胞中增殖后无明显细胞病变,常用红细胞吸附试验或免疫学方法证实病毒的存在。

3. 抵抗力 流感病毒抵抗力较弱,加热56℃ 30分钟即可灭活,室温下感染性很快消失,0~4℃可存活数周,—70℃或冷冻真空干燥可长期保存。对干燥、日光、紫外线、脂溶剂、氧化剂、酸等均敏感。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小班管理 贴心服务 社群交流 直播互动

2380起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