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一生各时期都有不同的组织学、解剖学变化及生理特点。女性生殖系统的功能、生理变化与其他系统的功能息息相关,且能相互影响。结合临床讲解各生理阶段常见病防治。
一、妇女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一)新生儿期
出生后4周内称新生儿期。乳房略隆起或少许泌乳,少量阴道出血,这些生理变化短期内均能自然消退。
(二)儿童期
从出生4周到12岁左右称儿童期。在10岁前,儿童体格持续增长和发育,但生殖器仍为幼稚型。在儿童后期,约10岁起,卵巢内的卵泡受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影响有一定发育并分泌性激素,但仍达不到成熟阶段。
(三)青春期:从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称青春期。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青春期为10~19岁,可供参考。这一时期的生理特点:
1.全身发育:此时身高迅速增长,体型渐达成人女型。
2.第一性征:由于下五脑与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增加及作用加强,使卵巢发育与性激素分泌逐渐增加,内、外生殖器进一步发育。
3.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外,还有其他女性特有的征象。
4.月经来潮:是青春期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
5.青春期激素水平的变化:青春期开始激素水平虽达到一定高度,但尚不足以引起黄体生成素的高峰,故月经周期尚不规律且多为无排卵性。
(四)性成熟期
一般自18岁左右开始,历时约30年,性成熟期又称生育期。
(五)围绝经期
此期长短不一,因人而异。可始于40岁,历时10余年,甚至20年。
1.绝经前期:此期卵巢内卵泡数明显减少且易发生卵泡发育不全,多数妇女在绝经前月经周期不规律,常为无排卵性月经。
2.绝经:自然绝经通常是指女性生覆盖的最后一次月经,卵巢内卵泡自然耗竭,或剩余的卵泡对垂体促性腺激素丧失反应。
3.绝经后期:卵巢进一步萎缩,其内分泌功能渐消退,生殖器官萎缩。血管运动障碍可表现为潮热和出汗;神经精神障碍可表现为情绪不稳定、不安、抑郁或烦躁、失眠和头痛等。
(六)老年期
一般60岁后妇女机体逐渐老化,进入老年期。生殖器官进一步萎缩老化,骨代谢失常引起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
二、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
1.月经:是指随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是生殖功能成熟的标志之一。
2.月经初潮:月经第一次来潮称月经初潮。
3.月经周期。两次月经第一日的间隔时间称一个月经周期,一般28~30日为一个周期。
4.月经持续时间及出血量:正常妇女月经持续时间差异很大,但每个妇女的月经持续日数基本一致。每月失血量超过80ml即为病理状态。
5.月经血的特征:月经血一般呈暗红色,除血液外,还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粘液及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月经血的主要特点是不凝固,但在正常情况下偶尔亦有些小凝块。
6.月经期的症状:一般月经期无特殊症状,但由于经期盆腔瘀血及子宫血流量增多,有些妇女可有下腹及腰骶部下坠感,个别可有膀胱刺激症状(如尿频)、轻度神经系统不稳定症状(如头痛、失眠、精神抑郁、易于激动)、胃肠功能紊乱等。
三、卵巢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
(一)卵巢功能卵巢是女性生殖内分泌腺,有两种主要功能:一为产生卵子并排卵;另一为合成并分泌甾体激素和多肽激素。
(二)卵巢的周期性变化从青春期开始到绝经前,卵巢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周期性变化称卵巢周期。
1.卵泡的发育及成熟:人类卵巢中卵泡的发育始于胚胎时期,新生儿出生时卵巢大约有15万~50万个卵泡。原始卵泡含有一个卵母细胞,到青春期以后卵母细胞逐渐减少,生育期大约只有300~400个卵母细胞发育成熟,其余的卵泡发育到一定程度自行退化,这个退化的过程称卵泡闭锁。
2.排卵:卵细胞和它周围的一些细胞一起被排出的过程称为排卵。排卵多发生于下次月经来潮前14日左右,卵子可由两侧卵巢轮流排出,也可由一侧卵巢连续排出。
3.黄体的形成及退化:黄体的直径由原来的12~l4um增大到35~50um,排卵后7~8日(相当于月经周期第22日左右)黄体体积达最高峰,直径约1~2cm,外观色黄。若卵子未受精,黄体在排卵后9~10日开始退化,退化时黄体细胞逐渐萎缩变小,周围的结缔组织及成纤维细胞侵入换体,逐渐由纤维组织所代替,组织纤维化,外观色白称白体。正常排卵周期黄体功能仅限于14日内,黄体衰退后月经来潮,卵巢中又有新的卵泡发育,开始新的周期。
4.卵泡闭锁:在妇女一生中,仅有400个左右的原始卵泡发育到排卵,其余绝人多数卵泡均在发育过程中退化,成为闭锁卵泡。
(三)卵巢分泌的甾体激素
1.甾体激素的基本化学结构:体内合成及分泌的甾体激素按碳原子数目分成三个组:孕激素含21个碳原子,为孕烷衍生物,如孕酮;雄激素含19个碳原子,为雄烷衍生物,如睾酮;雌激素含l8个碳原子,为雌烷衍生物,如雌二醇、雌酮及雌三醇。
2.甾体激素的生物合成过程:卵巢组织能将含2个碳原子的醋酸盐转化为胆固醇,也能直接摄取血液循环中的胆固醇作为合成性激素的基础结构。由胆固醇合成的孕烯醇酮被认为是所有甾体激素生物合成的前体物质。孕烯醇酮合成雄烯二酮有两条途径。
3.雌、孕激素的周期性变化:雌激素于排卵前形成一高峰,约在排卵后7~8日黄体成熟时形成又一高峰,峰的均值低于第一高峰;孕激素在排卵后7~8日达最高峰。
(四)卵巢多肽激素
1.松弛素2.制卵泡素
四、子宫内膜及生殖器官的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1.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最显著。在结构上分为基底层和功能层,基底层直接与子宫肌层相连,此层不受月经周期中激素的影响,在月经期不发生脱落。功能层靠近宫腔,它受卵巢激素的影响呈周期性变化,此层月经期坏死脱落。酸性粘多糖(AMPS)在雌激素作用下由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产生,并使之浓缩聚合,形成间质中的基础物质,对增生期子宫内膜起支持作用。孕激素阻止AMPS合成,使其降解,发生去聚合,使间质中的基础物质失去粘稠性,血管通透性增加,内膜获得足够营养,为受精卵着床作准备。溶酶体中含各种水解酶,雌、孕激素能促进水解酶的合成。若卵子未受精,黄体萎缩,雌、孕激素水平下降,溶酶体膜的通透性增加,水解酶进入组织,影响子宫内膜代谢,内膜剥脱出血。
2.阴道粘膜的周期性变化,宫颈粘液的周期性变化,输卵管的周期性变化均受激素调控。
五、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相互关系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A)是一个完整而协调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它的每个环节均有其独特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并且互相调节、互相影响。
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控制女性发育、正常月经和性功能,因此又称性腺轴。此外,它还参与机体内环境和物质代谢的调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HPOA的神经内分泌活动还受到大脑高级中枢调控。
在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控制下,腺垂体分泌FSH和LH,卵巢性激素依赖于FSH和LH的作用,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又受卵巢分泌的性激素调控。
性腺轴的功能调节是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反馈调节实现。卵巢性激素对下丘脑-垂体分泌活动的调节作用称为反馈性调节作用。下丘脑的不同部位对性激素作用的反应性不同。使下丘脑兴奋,分泌性激素增多者为正反馈;反之,使下丘脑抑制,分泌性激素减少者称。大量雌激素抑制下五脑分泌FSH-RH(负反馈):同时又兴奋下丘脑分泌LH-RH(正反馈)。大量孕激素对LH-RH呈抑制作用(负反馈)。